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城市日常生活空间错配,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动城市经济活动方式转型,收入增加消费升级促使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大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其生活行为的载体,正发生深刻的改变和剧烈的重组。一方面,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化和社会化特征明显,研究由宏观描述向宏观微观相结合发展,学界日益关注居民生活空间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考察。另一方面,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供需问题已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焦点。调查、分析、评价和优化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供给与需求,成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选题。本文以西安市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大数据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相结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交通等时圈和网络调查平台等新技术手段,结合空间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对西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供给和需求进行耦合研究。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归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从不同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整理和评述,并总结了研究框架。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建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对西安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供给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并对生活设施空间供给的充足度进行了客观评测。第五章至第七章在居民日常生活线上线下调研的基础上展开,总结了居民生活行为的特征和偏好,对居民日常生活空间需求的满意度进行了主观评价。第八章将前述的客观评测和主观评价进行耦合研究,并对西安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宜居性进行评价。第九章剖析了诸要素对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供需的影响。对日常生活空间子系统相互关系、多要素相互作用进行探究,总结了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并对西安日常生活空间供需中凸显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第十章是结论和展望,对上述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文章主要结论有:(1)基于步行耗时等时圈评测,西安生活设施空间供给充足度结果为比较不充足,不同于基于服务半径生活圈的评测结果比较充足;基于步行耗时等时圈的评测,技术性更强、准确性更高,更能反映出生活设施供给的实际情况。由城市中心到城市外围,生活设施空间供给充足度逐渐降低。其中,交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空间供给充足度一般,且区位差异明显;商业、文体设施空间供给充足度较高,充足;教育、养老、休闲设施空间供给充足度较低,且不充足;传统住区、单位房住区生活设施供给充足度较高,充足;城中村、商品房住区供给充足度较低,不充足;保障房住区供给充足度最低。(2)基于线上线下调查,西安居民住房空间、服务设施空间和生活设施空间需求满意度总体不高,介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生活设施空间方面,满意度三环内区域高于三环外区域;传统住区、单位房住区、商品房住区比较满意,城中村一般而保障房住区比较不满意。商业、交通空间接近比较满意;教育、医疗、户外休闲空间比较满意接近一般;文体和养老空间比较不满意接近一般。居民行前路径规划智能化,日常出行慢行化、公交化,出行范围扩大化;出行次数减少,日常出行夜间化和出行时间的增长。(3)西安日常生活空间供需总体耦合结果为一般适应,比较宜居BI-。其中医疗、商业、交通方面评价为一般幸福,宜居A-;教育、户外休闲方面为一般适应,比较宜居BI-;在文体娱乐方面为一般不协调,一般宜居BII+;在养老方面为一般剥夺,不宜居C+。二环内区域为一般幸福,宜居A-;二环外区域为一般适应,比较宜居BI-。传统住区和单位房住区为一般幸福,宜居A-;城中村和商品房住区为一般适应,比较宜居BI-;保障性住房为一般剥夺,不宜居C+。(4)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供需是诸多要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日常生活空间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技术因素是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供需的时代助力,治理因素是直接推力,经济因素是基础保障,人本因素是目标和主体,城市特质是空间条件和城市特色。(5)优化策略为鼓励强化住房空间功能,提倡租购并举、房住不炒;改进住区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方法,营造更高品质智慧社区;补短板、挖存量、优品质,精准化供给城市生活设施空间;尝试建立基于上门耗时的网络化生活设施供给评测标准。文章主要创新点有:(1)利用GIS和信息技术,搭建西安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数据平台;依据城市规划相关规范标准,探索基于路径耗时交通等时圈的生活设施空间可达性评测方法。基于14万余POI、AOI数据,对西安市2567个不同供给类型的住区进行了评测。(2)构建居民生活设施空间可视化供需耦合评价矩阵,对空间供给充足度和需求满意度进行耦合;基于耦合结果,建立西安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指标分为四类12档。(3)从技术、治理、经济、人本因素和城市特质五方面梳理其对西安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供需的影响,揭示日常生活空间子系统相互关系,并总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