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受灾地区地处偏远,光明村在2014年“8.3”地震中大量农宅损毁严重,其中大部分为传统夯土结构的农宅。当地灾后对于大多数的灾民而言面临着建筑材料短缺、常规建材价格上涨、交通条件差、建造技术相对低下、资金短缺等情况。面对震后大量夯土建筑的倒塌,村民普遍对于传统夯土住宅的抗震性能失去了信心,然而对于收入较低的村民来说,重建中建房资金投入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建房的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其次,夯土住宅是契合当地生活生产习惯的传统民居形式,如何承启是需要研究的;再者,倒塌的原有农宅墙体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墙体材料的再利用是有价值的。因此,本论文落脚于思考如何基于本土建造传统,地方劳动力,就地取材,本着“高科学,低技术”的目的,利用农宅倒塌损毁后的生土材料对其再加工,制成重建材料,一方面能够延续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震后产生的建筑废墟再利用,致力于在震后重建乡村住宅中,做到低技术与低造价,这是针对当地震后重建较为适宜并有效的技术方法。使村民重拾对传统夯土民居的信心,也能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完成家园的恢复重建。本论文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目的,旨在研究与示范一种针对贫困农村地区,易于被当地村民所学习、接受、掌握、运用并传承的可持续生态震后重建模式,把民居“还之于民”。同时把经过抗震试验验证其抗震性能与安全性的抗震生土技术引用进重建中,把新技术教授给当地村民,与村民以“合作建房”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受灾民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并从开始实地调研、项目策划、设计、施工、以及到最后建成全过程参与,最后再对震后重建示范房进行使用后评价(POE)。本论文聚焦于一栋乡村住宅的重建,希望藉此从中发现重建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类似乡村住宅的重建提供一种模式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