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声乐艺术在历史的社会变革中不断积累与沉淀,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且具有民族特点和国际高度的体系。能有现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千百年来的继承与发展,更离不开历来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因此,本文旨在对当中某一小部分为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事业做出贡献的声乐专家进行群体研究与分析,以期得到更多能促进中国声乐发展的启示。周淑安、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高芝兰作为建国前留美归来的一个共性群体,对中国近现代声乐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学习。他们在二十世纪初去美国求学并在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怀抱,为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这样的共举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们都拥有对音乐对声乐的满腔热血,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使命。周淑安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喻宜萱就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之一,二人在声乐教学、声乐表演、声乐理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后人学习声乐的珍品。应尚能作为我国近现代第一批专业声乐教育者之一,他的《以字行腔》在我国近现代声乐理论著作中一直名列前茅。而黄友葵和高芝兰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同样将她们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声乐事业的建设中,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歌唱人才。因此,对这五位有着同一求学背景且同一奋斗事业的声乐家进行共同分析与比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总结出一些精髓,还可以让大家在声乐教学和声乐理论以及在中国声乐的未来发展方面都能获得更多的启发。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建国前音乐界留学归来群体的分析调查,详尽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五位留美归来声乐家的研究现状,并深刻揭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特色与创新点。第一部分是通过对赴欧、赴日、赴美这三大留学群体的系统概括与全面搜集来分析当时中国音乐界的留学概况,且着重强调了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在声乐方面异常耀眼的五位留美归来声乐专家群体。第二部分则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声乐系统所呈现状态的一般描述,以及五位声乐专家与上海国立音专及其归国后任职背景关联的分析。第三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首先通过分析五位声乐专家在音乐会演唱曲目的选择以及歌唱表现方法的变化,来探索他们演绎国内外作品、致力于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以及将“咬字”视为歌唱之重的共性。然后围绕他们在声乐教学、声乐作品创作、声乐演唱技法、声乐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影响来诠释他们贡献的具体之所在。所以才能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总结出五位带给中国现代音乐人最深刻的启示便是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要有不趋炎附势、不急功近利,学海无涯、持之以恒的态度,更要博学多才、视野开阔,要时刻谨记音乐根植于文化、服务于人民。结论部分,回顾全文,重新梳理了文章的脉络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