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穗期决定着水稻品种种植地区与季节适应性,是复杂的质量-数量性状。水稻抽穗期是育种家在改良水稻时重点考虑的农艺性状。因此选育合理熟期、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一直为水稻育种工作者所重视。本文利用1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2个重组自交系(RIL)和2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对水稻的抽穗期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品种Koshihikari抽穗期的数量性状位点为了研究Koshihikari抽穗期数量位点,利用KoshihikarixKasalath BIL群体和相应的Kasalath/Koshihikari CSSL群体,在南京和海南两个环境下对抽穗期QTLs进行定位分析。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第3、6和8染色体上。在qHd-3和qHd-8位点,来自Koshihikari等位基因能够提早抽穗,在qHd-6-1位点,来自Koshihikari等位基因能够延迟抽穗;第3染色体qHd-3和第7染色体QTL之间存在上位性。通过BIL和CSSL相互比较发现:qHd-3所在的标记区间与W008的Kasalath插入片段位置大体一致,qHd-8所在的标记区间与W023、W024的Kasalath插入片段相吻合,qHd-7-1所在的标记区间位于W20的Kasalath片段之内,表明确实存在这3个位点。同时还对Koshihikari×桂朝2号RIL抽穗期的QTLs定位分析,在南京和海南分别检测到3个抽穗期QTLs,1对抽穗期QTLs间存在互作。2利用南京11/Koshihikari RIL群体进行抽穗期QTL定位分析利用153个SSR标记,对由140个株系组成的南京11/Koshihikari RIL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了全长为1896.2cM、平均图距为12.3cM、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遗传图谱。分别在南京自然光温(高温长日照)、南京遮光(高温短日照)、海南自然光温(低温短日照)和海南温室大棚(高温短日照)四个环境下检测该群体的抽穗期QTL,共检测到5个抽穗期QTL,分别位于第1、3、6、8、10染色体上,其中qHd-1仅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表达,qHd-6和qHd-10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表达。而qHd-3和qHd-8-1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此外,还在南京高温和海南短日照条件下分别检测到1对QTL存在互作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的光温环境下,抽穗期受不同类型的QTL控制,同时还受微效位点、上位性QTL和其它环境的影响。3利用培矮64S/93-11染色体片段CSSL解析水稻抽穗期QTL本研究利用以籼稻93-11为受体,培矮64S为供体的CSSL群体,在南京2种日照长度条件下[自然条件(日照时间为13.2-14.2h)和遮光处理(9h)]、海南2种温度条件下(自然温度和温室大棚高温)种植,分析了CSSL与受体亲本93-11之间的抽穗期差异,对置换片段上的抽穗期QTL进行了鉴定。在P=0.001水平,共鉴定出21个抽穗期QTL,分布于水稻的10条染色体上,并且分析了这些QTL的光温特性,其中2个为感光QTLs,8个为感光抑制QTLs,2个对高温敏感的QTLs,4个对温度钝感的QTLs,5个为早熟QTLs.利用CSSL C053与93-11构建次级F2群体,将早熟QTL qHd-8-4定位在第8染色体RM22496与RM72之间,与两标记的距离分别为2.6cM和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