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房价格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OI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广大城镇居民难以负担。为了稳住房价,多个城市出台新房限价政策。然而,住房价格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有社会、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与建筑、区位和邻里等微观因素。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为了研究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差异,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住房价格做出诊断分析,探讨政策管制下决定新房售价的主要因素,为杭州新房售价调控寻找实证依据。
  选取杭州市2018年4月28日-2019年5月4日摇号政策实施一年以来共计420条摇号楼盘的房价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分别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来检验新房售价的空间非平稳性,并总结其空间分异规律。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各特征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地理分异,且对新房售价的影响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否临近武林广场与西湖对新房售价的贡献度很高,且区位差异性表现也较强;(2)餐饮服务点对新房销售价格的整体导向作用较明显;(3)“教育型”设施点逐渐成为对居民购房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4)GWR模型相较于全局OLS模型,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可说明研究区70%的新房售价变化,在新房售价的空间分异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结合克里金插值法来观察新房成交均价在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形状,发现杭州市的新房售价呈环形结构,由城市中心往外部逐渐下降。城西未来科技城已成为杭州新房市场的高价区。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时,杭州市政府需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对住房市场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分析新房区位价格的成因,优化新房售价的空间结构,这对促进城市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其他文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补齐区域不平衡的短板。农村小学作为重要的公共教育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优化受到学界和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教育布局研究仅仅关注将设施服务分配给需求点,忽略了农村小学与居民点明显偏离的现实问题,没有以农村小学生的交通成本为依据,脱离了就近入学原则,为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应充分了解其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
学位
自我国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脱贫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全面推进,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然而,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艰巨,仍然是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科技扶贫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
学位
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产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是各类开发区重要特点,促进经济发展是其重要使命,产业布局不断扩大,地方政府间竞争以及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是“开发区行政托管”的主要原因。行政托管意味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开发区拥有“经营权”,“所有权”不变。随着开发区不断发展,部分开发区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体制创新实验和高效发展功能被弱化,逐渐演变为一级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其管理体制呈
学位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变革,实现了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不同阶段社区内部动员机制具有不同特征,随着单位制的式微和社区制的深化,社区动员发生了单一强制性动员向强制性和诱致性动员共同作用的趋势。同样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也增强了社区党委的动员能力和社区治理中的领导力量。诸多社区公共服务外包使社区党委作为项目进社区的主要承接者,在领导社区治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对G省
学位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我国历史上政府主导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是“五个一批”中的重要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已进入以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扶贫办发布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就业帮扶是后续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就业问题成为后续扶持的重点。如今,贵州省易地搬迁农户就业压力十分突出,而客
学位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日益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自1982年中央层面便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从历时性视角可将其划分为初步建立、试点探索、试点升级和政策强化四个阶段。面对各阶段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究其政策变迁内容、特征及动力,并从中寻找规律,对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2-2019年中央层面出
在当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乡村社会民众的个体化、原子化裂变是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内容。伴随着个体化的,必然是乡村社会的私利导向和公共性的缺乏,以致乡村社会缺乏集体行动的社会基础,难以承接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因此,乡村社会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中国当下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体制下,决定了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必然是围绕党和政府的指挥棒行动的。由此,国家
权力运行效能的提高依赖于干部积极作为,并尽可能地少犯不必要的错误。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生态领域的旧疾、扶贫领域的顽疾、新增矛盾的冲击等都使干部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能力考验。在同样的工作压力和任务下,有些干部选择懒政怠政逃避压力,有些干部则积极作为应对压力,然而这两种选择却可能有同样的结果——问责。当前问责泛化、简单化问题突出,“一出错就问责”的管理打击了有工作进取心的干部,在高压力、低资
学位
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越加明显,城市日益繁荣,而乡村日渐凋敝。中国乡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对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乡村治理遇到诸多困境。诸如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缺乏、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公共精神的日渐式微等问题。在此情形下,新乡贤作为一种理智与现实的回归,再次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一
学位
项目制是国家向基层输送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对G市农村幸福院项目的田野调研发现,项目确实完成建设任务,项目运行却架空于项目服务对象之上,并没有明显地改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境况,项目制发生空转。由于地方性知识的天然存在,项目的基层执行人员与服务对象共享一套地方知识体系但在项目执行中主动遮蔽地方性知识。已有的研究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进一步分析遮蔽地方性知识影响项目制空转的深层机理。本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