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输导体系和储层预测的理论和技术,系统分析工区内的成藏基本要素的特征和展布,总结了潜东南地区新沟嘴组油气富集规律和控制因素,分析了油藏的成因模式,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并开展了储层预测研究,提出了勘探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1、系统分析工区内的烃源岩、储集体、盖层、输导体等成藏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展布,指出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总口、潘场向斜等地区,储集体主要发育于下第三系新沟咀组Ⅱ、Ⅲ油组,盖层主要有两套,即新沟咀组下段的泥隔层和大膏层,油气的输导体有三类即骨架砂体、断层和裂缝。 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工区内下第三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气富集规律,指出主力烃源岩的展布控制油田的分布,烃源层的发育层段控制油层的层位。骨架砂体发育的继承性古隆起,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断层及其伴生的裂缝是油气纵向运移的通道,成为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和部分Ⅲ油组含油的主要原因。储集体的类型控制了区内油藏类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滩、坝砂体发育区构造油藏发育,支间湾或零星分布的滩、坝砂体主要形成岩性油藏,砂体局部变化大的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发育。 3、根据工区内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沉积相展布及距烃源条件的不同,总结出新沟嘴组下段具有自生自储垂向排烃式、断层垂向运移式和储层侧向运移式等三种成因模式的油气藏,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成藏模式的发育地区。 4、在成藏地质要素和作用研究及成藏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际,提出了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和成藏类型,并在建新地区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开展储层预测,发现了2个地震异常体。 5、通过开展目标描述,提出在建新地区钻探总3井的建议,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建议。 总之,本论文紧密围绕勘探实践的需要开展,其研究成果对潜东南地区近期乃至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