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薄葬为特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政权的分割、疆域的分治、朝代的频繁更替、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的融合等因素,对这一时期的墓葬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这种种因素也造成了现代考古学在此一时段研究的薄弱。以牛车为中心的俑群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有了较多的发现。本文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牛车、牛车俑群所具有的考古学意义进行了考察。首先,以牛车为中心的俑群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这就意味着,它们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制。因此,本文首先对牛车、鞍马、俑群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并以这一分析为基础,将牛车俑群这样的组合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时期墓葬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一、牛车俑群发展的初期:三国至西晋时期;二、牛车俑群发展的壮大期:东晋十六国时期;三、牛车俑群发展的鼎盛期:南北朝时期。接着,本文从交通史的视角对牛车这一本体进行了研究。牛车取代马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出行时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牛车为什么会取代马车,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则从发掘出土的实物出发,通过对牛车结构的研究以及对牛车内部增加了凭几这一特色物的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即一、车厢形制的变化和进步可能是牛车代替马车的重要原因:二、车厢内部设施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牛车替代马车。牛车鞍马俑群的意义不止在于其对交通史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墓葬制度研究方面,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从牛车俑群所具有和表达的出行的意义看,其是中国古代随葬出行工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二、牛车俑群是表现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动态组合;三、牛车俑群表现的其实是墓主的卤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