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脉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weiwei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中心动脉压是指中心动脉内的压力,一般是指主动脉内的压力。 左心室产生的压力沿动脉系统传导,产生脉搏波,脉搏波在外周阻力血管产生反射,形成反射波。反射波反向传导,叠加在近端动脉前向的脉搏波上。我们记录到的动脉血压均含有脉搏波和反射波两种成分。由于越靠近外周,血管内的反射波数量越多且复杂,导致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各血压成分的大小存在差异。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直接测量法获得患者中心动脉血压,比较中心及外周动脉脉压与冠脉病变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旨在探讨中心脉压与外周脉压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左室肥厚程度的预测价值,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入选标准 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第一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资料较完整的患者。 1.2排除标准 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瓣膜病;合并继发性高血压、1型糖尿病;合并其它因素引起的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肿瘤或血液、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处于休克、应激等不稳定状态。 2.研究方法 2.1血压的获得方式 外周动脉血压:取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平静状态下的肱动脉血压。中心动脉血压:取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造影导管进入主动脉根部获得的血压。 2.2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价 采用Gensini积分法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根据造影结果所见选取8支主要的血管段: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第一对角支、回旋支近段、回旋支中段、右冠脉近段、右冠脉中段,若间隔支、第二对角支、钝缘支及前降支远段中任一血管段的直径超过上述8支血管段中的任一血管段,即用该支血管段取代直径较小的血管段;按其最狭窄处评分:0分:狭窄<25%;1分:狭窄25%—49%;2分:狭窄50%—74%;3分:狭窄75%—99%;4分:100%(完全闭塞);最后总分为8支血管段记分的总分,若一支血管段多处狭窄,即以该血管段最狭窄处计分。 2.3左室肥厚程度评价 应用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质量(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LVM(g)=0.8×1.04×[(LVDd+IVST+LVPWT)3-LVDd3]+0.6;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LVMI(g/m2)=LVM/体表面积;以LVMI作为患者左室肥厚程度的评价标准。 2.4可能影响脉压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指标 血生化指标:LDL—C、HDL—C、CHOL、TG、Cr、BUN;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 2.5实验分组 按性别分组: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 按高血压分组:分为有高血压史组和无高血压史组。 按糖尿病分组:分为有糖尿病史组和无糖尿病史组。 按吸烟分组:分为有吸烟史组和无吸烟史组。 按脉压(pulse pressure,pp)分组: 按中心动脉脉压(单位:mmHg)四分位大小由小到大分为四组:pp<48;48≤pp<63;63≤pp<73;pp≥73。 按外周动脉脉压(单位:mmHg)四分位大小由小到大分为四组:pp<42;42≤pp<52;52≤pp<63;pp≥63。 3.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的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完成。 结论: 1、中心动脉脉压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较高预测价值; 2、中心动脉脉压与左室肥厚无明确相关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