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不同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通过相干光断层成像(OCT)进行黄斑形态的观察,同时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不同填充气体对术后黄斑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iMH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013年10月至2017年8月间患眼行全氟丙烷(C3F8)填充,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间行空气填充。所有iMH患眼根据首次术中填充物不同分为空气组和C3F8组,各组间再按裂孔直径(即最小径(MD))是否大于400μm分为<400μm和≥400μm。观察并比较不同组别iMH患者术前黄斑裂孔参数(MD、基底径(BD)、孔高(H)、黄斑裂孔指数(MHI)及裂孔牵拉指数(THI))、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初次裂孔闭合率、术后1月及末次裂孔闭合率和愈合类型、再次注气情况;其中,术后裂孔愈合类型分为:1型、2型(2A型、2B1型、2B2型)和3型。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影响iMH视力及形态恢复(包括裂孔闭合及愈合类型)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iMH患者70例73眼,其中空气组36例37眼,C3F8组35例36眼,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8.5)月、6.5(9)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76.000,P=0.306)。
(1)BCVA
空气组平均BCVA(logMAR)由术前(0.85±0.36)提高至术后1月(0.60±0.36)及术后末次随访(0.46±0.38),C3F8组由术前(0.92±0.38)提高至术后1月(0.71±0.49)及术后末次随访(0.45±0.36)(均P<0.05)。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两种填充物间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术后初次裂孔闭合率
术后首次OCT扫描证实裂孔闭合64眼、未闭合9眼(需再次注气),闭合率为87.67%;其中初次未闭合者平均术前裂孔直径为(499.56±108.03)μm,大于初次闭合者(378.19±167.00)μm(P=0.038)。组间比较,初次裂孔闭合率C3F8组(97.22%)大于空气组(78.38%)(P=0.036);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100.00%)和C3F8组(94.4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当裂孔直径≥400μm,C3F8组(100.00%)大于空气组(60.00%)(P=0.009)。
(3)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
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空气组(94.59%)和C3F8组(9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且在不同裂孔直径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1月裂孔愈合类型两种填充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1型0.00%、2A型47.06%、2B1型41.18%、2B2型11.76%、3型0.00%,C3F8组:1型5.56%、2A型5.56%、2B1型55.56%、2B2型33.32%、3型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当裂孔直径≥40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
(4)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
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空气组(94.59%)、C3F8组(100.00%)较术后1月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种填充物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均较术后1月改善(均P<0.001)。组间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两种填充物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5)再次注气率
随访中共有9眼行再次注气术,其中空气组8眼,C3F8组1眼。组间比较,再次注气率空气组(21.62%)大于C3F8组(2.78%)(P=0.036);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0.00%)和C3F8组(5.5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40.00%)大于C3F8组(0.00%)(P=0.009)。
(6)相关性分析
术后初次裂孔闭合率与年龄、术中填充物、MD相关(均P<0.05)。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与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相关(均P<0.05)。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与病程、裂孔参数(MD、BD、H、MHI、THI)、初次裂孔闭合率、术后1月裂孔愈合类型、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再次注气率相关(均P<0.05)。
多元线性回归得:术后末次BCVA=0.184*病程+0.193*MD+0.168*术前BCVA+0.582*术后1月BCVA(R2=0.713,P<0.001)。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气体填充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填充在术后晚期黄斑形态恢复(包括裂孔闭合及愈合类型)、视力恢复等方面与C3F8疗效相当,对于无法长期保持头低位的患者,空气填充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当裂孔直径≥400μm,虽然术后晚期两种填充物疗效相当,但空气填充需要再次注气的比例更高,因此应首选C3F8填充。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不同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通过相干光断层成像(OCT)进行黄斑形态的观察,同时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不同填充气体对术后黄斑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iMH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013年10月至2017年8月间患眼行全氟丙烷(C3F8)填充,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间行空气填充。所有iMH患眼根据首次术中填充物不同分为空气组和C3F8组,各组间再按裂孔直径(即最小径(MD))是否大于400μm分为<400μm和≥400μm。观察并比较不同组别iMH患者术前黄斑裂孔参数(MD、基底径(BD)、孔高(H)、黄斑裂孔指数(MHI)及裂孔牵拉指数(THI))、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初次裂孔闭合率、术后1月及末次裂孔闭合率和愈合类型、再次注气情况;其中,术后裂孔愈合类型分为:1型、2型(2A型、2B1型、2B2型)和3型。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影响iMH视力及形态恢复(包括裂孔闭合及愈合类型)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iMH患者70例73眼,其中空气组36例37眼,C3F8组35例36眼,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8.5)月、6.5(9)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76.000,P=0.306)。
(1)BCVA
空气组平均BCVA(logMAR)由术前(0.85±0.36)提高至术后1月(0.60±0.36)及术后末次随访(0.46±0.38),C3F8组由术前(0.92±0.38)提高至术后1月(0.71±0.49)及术后末次随访(0.45±0.36)(均P<0.05)。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两种填充物间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术后初次裂孔闭合率
术后首次OCT扫描证实裂孔闭合64眼、未闭合9眼(需再次注气),闭合率为87.67%;其中初次未闭合者平均术前裂孔直径为(499.56±108.03)μm,大于初次闭合者(378.19±167.00)μm(P=0.038)。组间比较,初次裂孔闭合率C3F8组(97.22%)大于空气组(78.38%)(P=0.036);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100.00%)和C3F8组(94.4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当裂孔直径≥400μm,C3F8组(100.00%)大于空气组(60.00%)(P=0.009)。
(3)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
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空气组(94.59%)和C3F8组(9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且在不同裂孔直径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1月裂孔愈合类型两种填充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1型0.00%、2A型47.06%、2B1型41.18%、2B2型11.76%、3型0.00%,C3F8组:1型5.56%、2A型5.56%、2B1型55.56%、2B2型33.32%、3型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当裂孔直径≥40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
(4)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
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空气组(94.59%)、C3F8组(100.00%)较术后1月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种填充物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均较术后1月改善(均P<0.001)。组间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两种填充物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5)再次注气率
随访中共有9眼行再次注气术,其中空气组8眼,C3F8组1眼。组间比较,再次注气率空气组(21.62%)大于C3F8组(2.78%)(P=0.036);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0.00%)和C3F8组(5.5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40.00%)大于C3F8组(0.00%)(P=0.009)。
(6)相关性分析
术后初次裂孔闭合率与年龄、术中填充物、MD相关(均P<0.05)。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与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相关(均P<0.05)。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与病程、裂孔参数(MD、BD、H、MHI、THI)、初次裂孔闭合率、术后1月裂孔愈合类型、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再次注气率相关(均P<0.05)。
多元线性回归得:术后末次BCVA=0.184*病程+0.193*MD+0.168*术前BCVA+0.582*术后1月BCVA(R2=0.713,P<0.001)。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气体填充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填充在术后晚期黄斑形态恢复(包括裂孔闭合及愈合类型)、视力恢复等方面与C3F8疗效相当,对于无法长期保持头低位的患者,空气填充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当裂孔直径≥400μm,虽然术后晚期两种填充物疗效相当,但空气填充需要再次注气的比例更高,因此应首选C3F8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