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不同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通过相干光断层成像(OCT)进行黄斑形态的观察,同时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不同填充气体对术后黄斑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iMH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013年10月至2017年8月间患眼行全氟丙烷(C3F8)填充,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间行空气填充。所有iMH患眼根据首次术中填充物不同分为空气组和C3F8组,各组间再按裂孔直径(即最小径(MD))是否大于400μm分为<400μm和≥400μm。观察并比较不同组别iMH患者术前黄斑裂孔参数(MD、基底径(BD)、孔高(H)、黄斑裂孔指数(MHI)及裂孔牵拉指数(THI))、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初次裂孔闭合率、术后1月及末次裂孔闭合率和愈合类型、再次注气情况;其中,术后裂孔愈合类型分为:1型、2型(2A型、2B1型、2B2型)和3型。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影响iMH视力及形态恢复(包括裂孔闭合及愈合类型)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iMH患者70例73眼,其中空气组36例37眼,C3F8组35例36眼,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8.5)月、6.5(9)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76.000,P=0.306)。
  (1)BCVA
  空气组平均BCVA(logMAR)由术前(0.85±0.36)提高至术后1月(0.60±0.36)及术后末次随访(0.46±0.38),C3F8组由术前(0.92±0.38)提高至术后1月(0.71±0.49)及术后末次随访(0.45±0.36)(均P<0.05)。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两种填充物间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术后初次裂孔闭合率
  术后首次OCT扫描证实裂孔闭合64眼、未闭合9眼(需再次注气),闭合率为87.67%;其中初次未闭合者平均术前裂孔直径为(499.56±108.03)μm,大于初次闭合者(378.19±167.00)μm(P=0.038)。组间比较,初次裂孔闭合率C3F8组(97.22%)大于空气组(78.38%)(P=0.036);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100.00%)和C3F8组(94.4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当裂孔直径≥400μm,C3F8组(100.00%)大于空气组(60.00%)(P=0.009)。
  (3)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
  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空气组(94.59%)和C3F8组(9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且在不同裂孔直径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1月裂孔愈合类型两种填充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1型0.00%、2A型47.06%、2B1型41.18%、2B2型11.76%、3型0.00%,C3F8组:1型5.56%、2A型5.56%、2B1型55.56%、2B2型33.32%、3型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当裂孔直径≥40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
  (4)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
  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空气组(94.59%)、C3F8组(100.00%)较术后1月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种填充物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均较术后1月改善(均P<0.001)。组间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两种填充物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及愈合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5)再次注气率
  随访中共有9眼行再次注气术,其中空气组8眼,C3F8组1眼。组间比较,再次注气率空气组(21.62%)大于C3F8组(2.78%)(P=0.036);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0.00%)和C3F8组(5.5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组(40.00%)大于C3F8组(0.00%)(P=0.009)。
  (6)相关性分析
  术后初次裂孔闭合率与年龄、术中填充物、MD相关(均P<0.05)。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与术后1月裂孔闭合率、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相关(均P<0.05)。术后末次裂孔愈合类型与病程、裂孔参数(MD、BD、H、MHI、THI)、初次裂孔闭合率、术后1月裂孔愈合类型、术后末次裂孔闭合率、再次注气率相关(均P<0.05)。
  多元线性回归得:术后末次BCVA=0.184*病程+0.193*MD+0.168*术前BCVA+0.582*术后1月BCVA(R2=0.713,P<0.001)。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气体填充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当裂孔直径<400μm,空气填充在术后晚期黄斑形态恢复(包括裂孔闭合及愈合类型)、视力恢复等方面与C3F8疗效相当,对于无法长期保持头低位的患者,空气填充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当裂孔直径≥400μm,虽然术后晚期两种填充物疗效相当,但空气填充需要再次注气的比例更高,因此应首选C3F8填充。
其他文献
目的:角膜是无血管和淋巴管的透明组织,是屈光介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些疾病发生时会导致病理性新生血管和淋巴管长入,从而降低角膜的透明度,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增加角膜移植排斥发生率。针对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治疗成为眼科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collagencross-linking,CXL)对缝线诱导的大鼠角膜增殖活跃期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影响。
目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殖对于眼发育与眼底疾病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寻找RPE细胞增殖新的调控机制,探究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对RPE细胞异常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方法:利用本研究室人胚胎干细胞诱导RPE细胞系统,诱导分离得到增殖和非增殖两种增殖状态的RPE细胞。利用定量和半定量PCR比较两种RPE细胞中增殖相关分子表达。通过定量和半定量PCR明确人和小鼠不同增殖状态
目的:干眼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反复、机制复杂、难以根治而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抗原递呈细胞激活T细胞导致的炎症级联反应,是干眼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FK506作为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活化作用,因此具有抑制干眼的效果。但FK506作为一种疏水性药物,泪液中溶解度低、眼表滞留时间短、角膜透性差等缺点导致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临床用药效果不如预期。本研究以增加FK506角
学位
期刊
研究背景:  Ⅱ型成簇规律性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相关蛋白9(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CRISPR-associatedprotein9,CRISPR/Cas9)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系统。而眼睛则是最为理想的基因编辑的靶器官,其原因在于,眼睛位于人体表面位置,且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遗传性眼病都有明确的致
目的: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在东南亚地区,青少年的近视率已达到了90%以上,呈“爆发性增长”趋势,在高度近视中,眼轴的延长和巩膜的变薄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见的有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失明,是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表明,多巴胺(dopamine,DA)参与了眼球的屈光发育并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DA作用在多巴胺受体(Dopaminereceptor,DAR)上,DAR包括
目的: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凋亡的遗传性眼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视野缩窄、夜盲、眼底色素沉着以及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是眼科常见的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近年来,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RP发病率为1/378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保守估计,我国约有50-70万RP
期刊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