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标反向混淆理论产生于美国,是在美国的司法判决中逐步形成,近年来为我国司法实务所引入,由于我国商标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商标反向混淆理论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因此,这一理论在我国司法判决中的适用,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文在梳理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内涵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中美法律的不同,进而归纳出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综合司法界和实务界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办法。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基本状况,包括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于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状况。主要通过反向混淆理论在美国的司法案例中的具体运用,对相关判决书和法律进行翻译查阅,进而得出了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基本含义,以及反向混淆理论的司法适用,进而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了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基本情况,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整理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涉及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典型案例,分析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案件类型、法律适用、考量因素等,进而得出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存在的问题,包括恶意抢注、商标囤积、权利人懈怠、侵权赔偿难、构成要件不明确等。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从中美法比较的角度,批判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中美之间商标注册取得制度与商标使用取得制度的不同、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和判例法之间的冲突以及我国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进而得出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中美存在的法律土壤不同,其适用也必然应该存在区别。本文第四部分通过总结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阻力,即使没有商标反向混淆理论,也可以通过我国商标法规定的混淆可能性来规制这种侵权行为,再退一步讲,即使商标法无法规制,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可以规制这种侵权行为。本文第五部分,通过总结商标反向混淆在我国适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出路,采用比例原则和多样化纠纷解决方式。通过明确商标反向混淆为一种侵权行为,然后确定相关的法律适用,再通过灵活运用法律确定侵权赔偿,以及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纠纷,进而让这一制度更符合我国国情,更好地为我国商标的保护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