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的语言现象。在修辞学,文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各个领域都有很重要的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反语就是:“说话内容的相反意思”。但众所周知,这样的定义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另外,在什么时候,可以把话理解成反语呢?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而要采用反语这么麻烦的表达方式呢?这些在本论文中都会的到解释。关于反语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就开始了关于反语的表现在语言学中的研究。格赖斯(1975)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出发对反语进行了论述。之后在他的影响下,斯伯尔伯格和威尔逊(1981)首次提出反语是言及的一种,即“言及说”。“言及说”的理论是斯伯尔伯格和威尔逊所提倡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安井(1978)把反语理解为“言外之意”的一种。安井之后,又有Clark&Gerring(1984)的伪装理论和桥本(1989)临时发话人理论。桥本(1989)临时发话人理论和Clark&Gerring(1984)的伪装理论有某些共同的观点。内海的沉默提示理论被认为是现在最有力的反语理论。本论文是基于认知语用论“关联性理论”的基础上,对反语会话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反语的特征,然后从反语的发话、形式、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述了反语的特殊含义。由此,试着说明反语是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手段去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的。本论文,总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对反语的定义、特征及反语句进行了论述。从句型方面分析了反语句的功能。第二章概述了前人研究的理论观点及研究目的。第三章从关联理论的表意和含义以及高层表意分析了反语。第四章对反语的谈话功能进行了总结。最后,基于第二章至第四章说得的结论,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另外对完成本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本论文从反语的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和命令句四种类型对反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但由于反语的疑问句和感叹句使用的频率更高,所以文中对这两者的论述更为详细。根据关联理论中的表意和含义及高次表意,反语不是表意,而是含义。又因为反语能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所以属于高次表意,因此用高次表意理论能够解释。本论文使用的研究资料,是从日本的电视剧、动漫、文学作品和前人的论文中收集的,采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挑选例句。其次,运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调查反语句,对反语的基本形式进行归纳,明确了反语的谈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