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以及移动支付的诞生与发展,再加上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完善,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从2007年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不断发展,模式也从第三方移动支付开始不断推陈出新,众筹、P2P网贷、虚拟货币、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其中P2P网贷以及第三方支付这两种模式普通互联网用户接触最多,也占据着互联网金融之中的绝大部分份额,同时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量。P2P网贷对利率市场的影响以及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将直接影响货币市场,进而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效果。而且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自身系统不够完善、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缺少可借鉴的经验等问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既能发挥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又能够尽量避免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导致整体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被放大的不利因素。因此,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既补充完善了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又对实体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效果的同时更合理的制定货币政策并尽量减少互联网金融为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现在风险。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细分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以及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分为信贷传导渠道以及利率传导渠道,分别用金融机构信贷总额LOAN以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代表变量;货币政策目标可分为中介目标及最终目标,分别用广义货币量M2和总产出GDP作为代表变量。然后通过现有互联网金融理论与货币理论,在理论分析角度找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货币政策可能的影响。接着从中国知网、艾瑞咨询网站、中国银行网站、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以及万得客户端上获取所需的数据,并选择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使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两种实证分析方法对理论分析得出的猜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经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诞生与发展对基础货币供给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削弱了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力,增加了利率和信贷规模传导过程的不稳定性,短时间里削弱了央行对利率与准备金的控制力度,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本文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提高货币政策目标多样性,使得央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以完成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将网络信贷公司的贷款额度纳入准备金调控的计算程序之中,保障准备金的调整能够获得预期的信贷规模,进而维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力;更改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选择受互联网金融冲击影响更小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在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之时也要不断补充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保障货币政策执行渠道的稳定,从而保障货币政策实施得有效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动漫倍受青少年的青睐,动漫承载着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民族精神等内容的思考。初中阶段学生在身心方面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受到动漫文化的影响。动漫对初中生有积极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在对动漫与偏差行为及其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北不发达地区某市585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初中生动漫流行性调查问卷与偏差行为问卷,探讨了动漫在初中生中的流行状况、初中生
2015年至2019年,供应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迅速。2018年,在完成发行的2.01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应收账款类ABS达3078.18亿,超过小额贷款ABS,跃居成为企业ABS发行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