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一书的重要一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家的未来牵动着一大批文人知识分子的心。他们发起并参与革命行动,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现革命生活和革命情感、歌颂英雄、揭露黑暗。当时的文坛活跃着一大批革命文学作家,其中蒋光慈称得上是领军人物,而茅盾则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蒋光慈短暂的一生是为革命文学奉献的一生,他的作品高喊着为革命奋斗的口号,点燃了无数青年激荡的心,促使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他又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蒋光慈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革命性高昂,内容简单而富于革命理想;后期作品加强了个人化色彩,对人物心理意识的开掘逐渐深入,文学性增强。茅盾面对汹涌的革命势头有着自己的思考,现实的失败和黑暗使他失望、悲观、颓丧,这些情绪都被真实地记录在作品中,因此他受到文坛上激进的革命派的严厉批评。但茅盾内心仍是向往政治、支持革命的,只是他需要时间来调整心绪。终于,在《虹》的创作中,茅盾的政治倾向彻底复苏,这也预示着茅盾走上了新的创作阶段。对比蒋光慈和茅盾1925-1932年间的小说创作,从人物上来看主要分为下层平民与知识青年两类,情节发展呈现出失败与振作、革命与恋爱的复杂,文风样态则展现了浪漫与现实的不同倾向。面对革命与文学,两位作家的创作心理独特而颇具代表性,蒋光慈充满了激情,而茅盾却在现实中低徊;两者又都是孤独而迷狂的,只是主导面有所不同,他们的共通之处是时代给予的身份认同焦虑,身份的分裂是那一代作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同时代的革命作家胡也频、华汉、丁玲、洪灵菲进行比较并分类,蒋光慈与茅盾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将两者置于同一背景下进行探讨,他们的经历、作品及其风格变化、创作心理能够以点代面地展现作家内在的个体感受和外在的革命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作家的艰难抉择,从而在比较中探索革命文学史呈现的复杂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