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新小说派”领袖人物,其小说创作和理论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介绍,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关于评论和介绍新小说的译文与专稿,罗伯-格里耶的名字也随之出现,直到1979年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开始陆续翻译成中文,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此后罗伯-格里耶在中国不断受到重视,迄今为止已经翻译了他的全部小说,其创作被写进我国教科书,进入了大学课堂。本文绪论主要对“新小说”在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作一界定,综述国内外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研究现状,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第一章主要梳理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翻译历程。考察20世纪60年代至今罗伯-格里耶在我国的译介情况,探究罗伯-格里耶作品翻译、重译、重版现象的出现及其原因。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历程。分析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成果、特点及其成因。第三章主要探讨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环境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考察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下,译者、出版社、作者本人以及读者对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产生的影响。通过梳理和分析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译介与研究,并借鉴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本文试图探讨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以及接受环境中的各个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从而逐渐形成了当前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格局。本文对这一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原因的探讨,是对我国罗伯-格里耶研究空间的深入与拓展,以期本研究为今后国外作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提供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