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仿拟格的关联性解读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现象,国外的仿拟研究限于美学、文学层面,语言学领域很少涉足。国内语言学界将仿拟的研究则主要定位在“修辞格”上,研究方向在四个维度展开:定义、种类、功能、应用。本文尝试以广告语为载体,探索仿拟的认知功能,以及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的认知语用机制。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以关联为基础的明示—推理过程。说话者的话语传递着具有最佳关联假设的意图,而听者总是希望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回报,话语理解就是寻找最佳关联解释的过程。 文中的广告语料皆为成功的经典作品,通过仿拟的巧妙运用,传递了明示刺激,达到了最佳关联性,读者成功推导出交际意图。广告商预先对其心目中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做出一些推测和判断,选择符合广告语言特点的、传递交际意图的、家喻户晓的成语、俗语、谚语等作为仿拟的本体,为读者推理提供帮助或引导,读者可以较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仿拟本体的选择、仿拟的创作正是追求语言形式“最佳关联”、趋同于读者“认知语境”的过程。而广告商对仿拟本体的“破”与“立”,则是为了竭尽全力创造出更多的语境效果,使读者感受到他们所付出的额外努力是值得的。读者根据广告商提供的明示刺激激活并不断扩展认知语境,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以隐含前提和明说前提相结合推导出隐含结论,经过几轮非论证性推理和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最终推断出广告商的交际意图。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正是一种明示刺激,一方面吸引了注意力,另一方面用隐蔽性的交际回避了读者推理所得出的结论而引发的责任,另外,将读者导向最佳关联。 通过考察仿拟广告语的生成、接受的认知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关联理论对修辞行为的解释力,将仿拟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在认知纬度上推进一步,也符合仿拟“走进社会”、“关注应用”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将作者塞林格推上了世界文坛。该小说记叙了十六岁的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街头三天流浪的心路历程。它生动刻画了少年青春期的混乱思想
如何创造出积极有力的楼盘名称,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是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文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国内的语言学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关注非常之少。 本文
本文在韩礼德等提出的语言变体理论框架下,结合标记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对比研究探讨社会方言的翻译。 文章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一名
本文着重于文学作品中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包括语言风格要素和非语言风格要素在内,其中语言风格要素主要包括语言风格手段和修辞手段;而非语言风格要素指的是作家在自己作品
本文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导游词的英译问题。目的论把翻译视为有目的的活动,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视野。基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而推动了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