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南苏区是指1927年11月中华苏维埃诞生到1937年9月中华苏维埃更名改制期间,在江西赣南地区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以“工农武装割据”方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区域。赣南苏区戏剧运动则是共产党在此期间为配合革命工作而开展的一项文艺宣传活动。作为苏区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赣南苏区戏剧运动既是特殊战时背景下高度政治化的产物,又是文艺自五四启蒙到无产阶级革命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戏剧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在现代化道路上内容、形式的革新也成为戏剧运动发展的基础。赣南苏区戏剧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与其说是一场高度政治化的文艺活动,倒不如说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均离不开苏区纲领性和具体性戏剧政策的规范引导,自上而下结构完整的文艺组织运作管理和全体创作参演队伍的共同努力。在决议政策、剧团组织和文艺骨干的引导下,苏区戏剧运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创作上,以再现革命场景和反映阶级斗争的题材为主,与日益深入的革命工作相得益彰;形式上,以开放灵活的巡回演出方式为主,除了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借鉴传统艺术形式之外,还积极吸收外来的活报剧、舞剧等表演形式,既有力配合了扩红、反特等革命任务,又反映出苏区军民的战斗精神;为保证戏剧艺术性和革命性相统一,戏剧审核体系的建立和戏剧批评工作的展开,使得工具性也成为苏区戏剧运动的显著特征。作为苏维埃政权时期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苏区戏剧运动是组织、教育、武装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有利宣传武器,其中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全民性的参演上实现了对五四启蒙的继承和超越,创作内容、运行机制则为延安戏剧乃至十七年文学奠定了经验基础。因其特殊的战时背景,戏剧创作上存在的“二元对立”叙述话语和人物概念化问题也成为苏区戏剧缺乏艺术性的事实。在文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的今天,当代戏剧却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因此通过进一步挖掘苏区戏剧运动的当代价值,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