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糖醛加氢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ou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利用农业废料生产糠醛的工艺逐渐简化,技术路线日益成熟,成本大幅降低,糠醛催化加氢反应制备糠醇、2-甲基呋喃和呋喃等产物备受青睐。糠醇和2-甲基呋喃是由糠醛中的羰基进行选择加氢形成的,主要采用加氢能力较弱的Cu系催化剂。呋喃是由糠醛发生脱碳形成的,其反应过程中主要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如Pd,Pt系等,在气相反应中,Pt系表现出了更优的催化活性。本论文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运用Dmol3计算模块对糠醛加氢反应在Cu和Pt表面的催化过程进行研究。  首先构建了周期性模型Cu(111)面,通过几何构型优化,计算得到了糠醛加氢过程中各反应物种在Cu(111)表面上的稳定吸附位置、空间构型和吸附能。通过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和态密度分析,得到了吸附物与底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信息。使用Complete LST/QST方法,搜索糠醛加氢制备2-甲基呋喃反应中各基本步骤的过渡态,获得了各反应步骤的活化能和反应热数据。此外,还构建了Pt(111)周期性表面,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对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中的各反应步骤进行了过渡态搜索。  由计算结果可知,糠醛主要通过支链中的O端吸附在Cu(111)表面,H易加在支链C=O的C端,形成中间体(C4H3O)CH2O,再加H形成糠醇。形成的糠醇主要通过支链的-OH与Cu(111)表面相互作用,糠醇进一步加氢,引入的H明显降低了糠醇分解形成中间体(C4H3O)CH2的活化能,并促进了它的形成;中间体(C4H3O)CH2更易从糠醇中获得H而生成2-甲基呋喃。该过程的控速步骤为(C4H3O)CH2O*→(C4H3O)CHO*+H*,活化能为199.0 kJ·mol-1,总反应:2(C4H3O)CH2OH=(C4H3O)CH3+(C4H3O)CHO+H2O。  糠醛在Pt(111)面吸附后分子平面被扭曲,环中的大π键与Pt(111)表面的d轨道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糠醛的芳香性被破坏,环上的碳原子呈现准sp3杂化。此外,通过比较各步骤的活化能,得出糠醛更易先失去支链上的H形成酰基中间体(C4H3O)CO,中间体继续脱碳加氢形成产物呋喃。该过程的控速步骤为(C4H3O)CO*+*→C4H3O*+CO*,活化能为127.65 kJ·mol-1。
其他文献
嘧啶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物质,研究其合成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5-氟尿嘧啶(5-FU)为起始原料
多体格林函数理论(MBGFT)是一种先进的、高精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包括两个部分:GW方法和Bethe-Salpeter方程(BSE),既能用于计算非周期性的分子体系,也适用于研究周期性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用于研究团簇、晶体、无机/有机分子和纳米材料等体系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如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吸收光谱、激发能和激发态寿命等)。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多体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了水分子团簇和周期性光
学位
一直以来,由于其结构的新颖性以及在荧光、催化、分子磁性等相关方向的潜在应用价值,化学家们对配合物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事实上,直到现在为止,想要设计构筑出具有预期结构的配合物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性。这是因为配合物合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有机配体、金属离子、溶剂体系、温度、pH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有机配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多功能的配体、芳香多羧酸类配体以及唑类配体由于配位模式具有多样性而被
三唑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生成热高、易实现氧平衡、易引入多种基团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明确其反应机理有助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率和合成新型含能材料。在线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Infrared(ATR-IR)光谱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和无损的技术,无需样品预处理,可实时监控合成过程,化学计量学工具旨在获取其隐藏的化学信息。在此背景下研究含能材料的合成反应机理,并用量化计算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