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都庞岭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地处南岭山地中部、湘桂两省交壤之处,这里拥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上最具典型和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都庞岭保护区以往的野生动物资源科学考察均是采用传统的调查方式,一些隐蔽性高、机警性强的或是夜间出没的物种难以被发现。因此十分有必要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来作为补充调查手段,从而进一步完善此区域的生物编目并为生态学研究奠定基础。2017年1月-2020年4月,按照公里网格法(1 km×1 km),在都庞岭保护区北部设置了 2个样区(A和B),在附近的月岩国有林场坦里源分场设置1个样区(C)。按1台/km2的密度在每个样区内布设了 20台红外相机,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进行持续监测。对回收的数据进行鉴别、汇总,并采用相对多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占域模型等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到2020年4月,红外相机监测累计有效工作日为46911 d,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5562张,其中兽类和鸟类分别为2502张(44.98%)和1904张(34.23%)。共鉴定出鸟类8目21科63种,兽类4目9科14种。其中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和哺乳类分别为9种和5种。并且调查到湖南省鸟类新纪录——绿翅金鸠(Chalcophaps indica)。(2)相对多度指数: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前五位的鸟类分别是白鹇、灰胸竹鸡、红腹锦鸡、白颈长尾雉、虎斑地鸫;哺乳类分别是: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倭花鼠、鼬獾、野猪。(3)物种丰富度:调查天数在270 d之后,哺乳类累计物种数达到本次实际监测物种总数;而鸟类累计物种数将会随着调查天数的增加而继续增加。(4)样区间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保护区内(样区A和B)的物种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大于保护区外(样区C);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的鸟类和哺乳类相似性系数较高。(5)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差异:4种雉类冬季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季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白鹇和灰胸竹鸡在春季与秋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毛冠鹿的日活动节律仅在春季和秋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在四个季节中均无显著性差异。(6)不同季节活动重叠程度比较:春季4种雉类的重叠系数普遍较高。在春、夏、秋季,白鹇和灰胸竹鸡的重叠系数相对较低且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在四个季节中,白鹇和红腹锦鸡的重叠系数普遍较高且日活动节律差异不显著。在春、夏季,白鹇与白颈长尾雉的重叠系数相对较高且日活动节律差异不显著,但在秋冬两季则相反。毛冠鹿和野猪在四个季节中重叠性系数普遍较低且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7)栖息地选择与利用:在都庞岭保护区雨热时期时(4-8月),所选的7种协变量对于毛冠鹿和野猪的占域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于2种雉类,白鹇表现出远离常绿阔叶林的趋势,以及离村庄距离越近,其占域率越大的特征;在研究区域范围内(海拔404-1370 m),红腹锦鸡的占域率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增加。研究结论如下:(1)都庞岭保护区林下层鸟类大多是雉类和雀形目鸟类,以东洋界留鸟为主;哺乳类主要以东洋界的中小型兽类为主。(2)都庞岭保护区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护区外的坦里源地区是同样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3)4种雉类的日活节律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会产生明显变化。毛冠鹿的日活动节律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而野猪则相反。(4)在时间生态位方面,4种雉类在不同的季节里产生不同程度的分化。毛冠鹿与野猪在四个季节里分化明显。(5)栖息地选择方面,影响白鹇与红腹锦鸡的协变量并不一致;而毛冠鹿和野猪均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人为干扰有不同的适应性。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保护管理建议:(1)春季定期巡护,为雉类繁殖保驾护航。(2)减少保护区周边林场人为干扰,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3)减少冬季放牧作业和无关人员进山活动。(4)保护白鹇现有栖息地,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存。(5)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提高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