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及5/6肾切除大鼠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干预作用

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血清FSP-1、VIM与尿液FSP-1水平及清肾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1.选取64例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预计60例,增加<15%的剔除和脱落病例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试验过程中共剔除4例,最终完成临床试验共60例,实际完成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另设正常组30例(标本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用于检测血清FSP-1、VIM及尿液FSP-1含量)。2.检测清肾颗粒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P-1、VIM及尿液FSP-1含量;3.观察清肾颗粒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cr、e GFR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应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疾病疗效:清肾颗粒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60.00%),差异显著(P<0.05);中医证候疗效:清肾颗粒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53.33%),差异显著(P<0.01)。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清肾颗粒组积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清肾颗粒组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1)。3.Scr、e GFR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清肾颗粒组Scr显著下降(P<0.05),e GFR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患者Scr与治疗前有下降趋势,e GFR水平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较对照组比较,清肾颗粒组Scr水平降低(P<0.05),e GFR升高,差异明显(P<0.05)。4.血清FSP-1、VIM水平比较:CRF湿热证患者血清FSP-1、VIM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清肾颗粒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12周后,清肾颗粒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清肾颗粒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5.尿液FSP-1平比较:CRF湿热证患者尿液FSP-1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清肾颗粒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12周后,清肾颗粒组及对照组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清肾颗粒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6.安全性分析:药物干预12周后,清肾颗粒组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CRF湿热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FSP-1水平升高、VIM水平升高、尿液FSP-1水平升高(P<0.01)。2.清肾颗粒减轻CRF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3.清肾颗粒降低CRF湿热证患者血清FSP-1、VIM及尿液FSP-1水平。4.本研究使用清肾颗粒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该药安全有效。目的:观察5/6肾切除大鼠肾脏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ibroblast specific protein-1,FS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水平,探讨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ndothelia-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与肾纤维化的关系及清肾颗粒的干预作用。材料与方法:选用体重200±20gSD大鼠72只,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清肾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氯沙坦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大鼠剥离肾包膜后不切除肾组织,除假手术组以外的各组大鼠构建5/6肾切除模型;各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清肾颗粒三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清肾颗粒水溶液;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钾片混悬液;假手术组、模型组喂以生理盐水。12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Scr、BUN、24h Upro、计算大鼠Ccr;RT-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的FSP-1及α-SM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内皮细胞CD31、FSP-1及α-SMA表达情况;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Scr、BUN、24h Upro及Ccr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Scr、BUN、24h Upro均升高,Ccr均下降,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与各药物干预组相比,Scr、BUN、24h Upro降低,Ccr升高,差异显著(P<0.01);清肾颗粒高剂量组Scr、BUN、24h Upro水平较氯沙坦组降低,Ccr较其升高(P<0.01或P<0.05);清肾颗粒三组之间比较,清肾颗粒高剂量组Scr、BUN、24h Upro显著降低,Ccr显著升高(P<0.01或P<0.05)。2.FSP-1、α-SMAm RNA表达情况(RT-PCR法):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FSP-1、α-SMA m 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各药物干预组FSP-1、α-SMA m RNA表达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与氯沙坦组比较,清肾颗粒高剂量组FSP-1、α-SMA m RNA表达降低(P<0.05);清肾颗粒不同剂量组间比较,清肾颗粒高剂量组最低幅度最大(P<0.05)。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FSP-1、a-SMA主要在肾小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内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FSP-1表达量明显增多;氯沙坦组及清肾颗粒各剂量组大鼠FSP-1、a-SMA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半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SP-1及a-SM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及清肾颗粒各剂量组大鼠FSP-1、a-SMA表达均有升高(P<0.01);清肾颗粒各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的FSP-1、a-SMA表达最少(P<0.01);与氯沙坦组相比,清肾颗粒高剂量组大鼠FSP-1及a-SMA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4.CD31+a-SMA+FSP-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31在正常组呈明亮绿色荧光,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呈不同程度下降;FSP-1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表达,a-SMA在假手术组表达微弱;FSP-1在模型组中可见明亮的橙色荧光,a-SMA在模型组中可见明亮的红色荧光;清肾颗粒各剂量组及氯沙坦组可见FSP-1及a-SMA荧光亮度有不同程度减弱。5.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假手术组大鼠肾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结构不完整,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管腔扩张,上皮细胞空泡样变形,间质可见明显炎性浸润及蓝染胶原纤维。相较于模型组,各药物干预组上述病理改变均有所改善,其中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病变最轻。结论:1.清肾颗粒能够明显降低5/6肾切除大鼠血Scr、BUN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提高大鼠Ccr。2.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内皮细胞FSP-1及α-SMA的表达明显增强,说明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发生了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3.清肾颗粒能够下调肾组织内皮细胞FSP-1及α-SMA的表达。4.清肾颗粒可明显减轻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延缓肾纤维化进展,减轻肾组织End MT是其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由蒙自、草坝、大庄3个盆地组成的蒙自断陷盆地群主要受南北向蒙自东山、北西向古山两条断裂所控制,并沿断裂带由南至北呈串珠状分布.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断裂性质对蒙自断陷
生物质资源具有储量丰富及可再生的优点,利用生物质热解或液化制备生物燃料,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生物质快速热解得到的热解油(生物油),其组成主要包括酸类、酯类、呋喃类、
中间相沥青是制备优质碳材料的良好前躯体,中间相沥青基碳材料由于具有价格低、强度高、电气性能良好以及环保等特点,在新型碳材料领域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环烷基原
目的:探究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2017 年1 月~2017年12 月在本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
[目 的]探讨第2版前列腺影像学报告系统数据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质量比在PSA灰区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 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前列腺穿刺并有明确病理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金(Au)为基础的纳米材料因为其独特的光学、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检测,生物医药,催化等多个领域。而在这些应用中,又以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