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可持续性研究:1978—2001

来源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b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1)中国经济增长的各因素,并判断 今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文章首先运用索洛“余值法”对1978-2001年的 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显示,中 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 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 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 靠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 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人均资本远未达到资本饱和水平,我们的研究还发现,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围绕一正的均值小幅波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持续的上升 趋势,我国的经济表现出良好的长期增长态势,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 持续性持乐观态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可持续性,全要素生产率
其他文献
该文从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入手,介绍和评析了西方一些关于中小企业的主要理论,如马歇尔的生物学理论、斯拉法等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E.A.G罗宾逊的最佳规模理论、德国社会
作为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既是科技持续创新的经济,又是品牌文化的经济。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争力的软实力。研究表明创新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作为创新环境中的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它的创新活动与能力也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本文以2007年中国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52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作为
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我国制造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和目标,也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