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全球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宝贵遗存的一部分加以保护,遗产教育是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目标和措施之一。中学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与内容特征,具有良好的遗产保护教育基础。本文在广泛阅读地理教育、世界遗产保护、环境道德等相关文献基础上,进行论文构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在中学地理课程中进行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环境道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教育理论可为遗产保护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撑。同时新课改后的地理课程的定位、内涵、教育目标、课堂教学方式的新趋势,以及案例教学开放多样的特征与适应性,都为遗产保护案例教学结合中学地理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为例,综合运用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多学科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及时空特性分析观念,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案例教学内容,即遗产环境道德的认知部分,梳理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概况、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自然、人文特征、景观要素体现的环境道德四部分。然后,对遗产核心区——元阳县的中学进行遗产传承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遗产教育方式单调且效果较差,学生遗产保护意识和情感淡薄。据此构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案例教学三维目标,从遗产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角度出发,提出贴近生活实际与关注学生提体验、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紧扣遗产核心环境道德培养、注重最佳教学时间选择的四个教学策略。最后,结合中学生遗产环境道德判断能力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从两难问题探讨、角色扮演、遗产案例教学回归学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现有知识与思维水平四方面综合运用遗产案例教学策略,构建具体遗产案例教学设计。中学地理课程结合遗产保护案例教学,在有效促进遗产保护的同时,是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和地理课程内容的极大帮助与丰富,对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更多有效的遗产案例教学策略及遗产保护与中学地理课程的融合促进,需要地理教育与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