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后影响CRT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措施下的血栓转归结果,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临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浙江省某三甲儿童专科医院20个病区发生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并上报护理管理系统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资料收集表格,查阅电子病历完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病诊断;导管相关因素,包括置管时间、导管类型、型号、置管部位;出现CRT时患儿情况,包括发生时间、临床症状、CRT发生的部位、影像诊断结果、血栓大小。出现CRT后的处理,如CRT发生后导管是否拔除,应用溶栓和/或抗凝治疗情况,溶栓和/或抗凝过程中患儿出凝血时间、临床出血症状,超声复查血栓的转归情况,血栓溶解的时间,患儿住院天数和疾病转归。根据发生血栓后临床的干预方法归纳为4类方案,方案1:尿激酶溶栓同时联合那曲肝素钙抗凝治疗;方案2:仅抗凝治疗;方案3:仅溶栓治疗;方案4:无药物治疗。四类干预方案的结果进行了 Pearson卡方检验。CRT溶解效果与临床各相关要素先进行了单因素回归分析,最后进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符合研究的病例资料108例。男女比例2:1。患儿年龄从出生1月到14岁,年龄中位数24.5月。本组病例神经系统内外科疾病占42.59% (47/108)。55.56%(60/108) CRT发生在中心静脉导管放置后一周内。本组患儿的CRT溶解效果与临床各相关要素先进行了单因素回归分析,最后进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的要素有:性别(OR 10.400,95%CI 1.879-57.563,p=0.007);间隔时间(OR 1.107,95%CI1.035-1.184,p=0.003);血栓长度(OR 1.562,95%CI 1.033-2.362,p=0.035);治疗方案 2 (OR 11.757,95%CI 2.254-61.327,p=0.003);治疗方案 4 (OR 35.397,95%CI 3.493-358.760,p=0.003)。结论:1.血栓的大小与溶栓效果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较大的血栓不仅需要较长的溶栓时间也不易溶解。2.常规超声检查可以更客观地早期发现血栓,有条件时应动态超声监测血栓形成,越早开始干预越有利于血栓溶解。3.溶栓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血栓溶解效果确切,但是有风险,如无禁忌症应早期、规范进行抗凝治疗,应在危及生命时考虑联合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