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清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2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在慢性腹泻专科中较为常见。病变主要影响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带血、脓和粘液及腹痛。现代医学对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是难点和重点。对活动期UC治疗的有效西药多年来基本上还是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尽管上述两类治疗UC的经典药物在疾病初期可较快控制症状,临床缓解率高,且新制剂全身副反应相对减少,但因其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寻找更为理想有效,副反应少的药物成为重点。 本病在中医学属“肠风”、“泄泻”、“肠澼”、“滞下”、“痢疾”等范畴。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时辟辟有声,故《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称“肠澼;因其泻下不爽,粘滞重坠,《局方发挥》称之为“滞下”。这些病名都是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本病的特点。1997年10月由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UC归为“大瘕泻”范畴。 我们认为:本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是湿热内蕴,久病入络气虚血瘀。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湿热、肝郁、瘀血为标。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急则采用清热化湿、解毒活血等治法,平时以健脾益气补肾为主。据此,自1996年以来,选用清热祛湿,行气活血,益气之药物组成协定处方“肠炎清” 内服,取得良好疗效,且复发率低。肠炎清胶囊是由大黄、牡丹皮、黄连、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木香、乌药、黄芪组成。外用天灸膏由生白芥子、细辛、延胡、甘遂组成,敷贴于既定穴位(大肠俞、脾俞、肾俞)上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本研究观察了内外合治UC15例,总有效率达93.33%,同时与肠炎清组15例(总有效率73.33%)及结肠炎丸组15例(总有效率53.33%)作对照,结果内外合治组明显优于结肠炎丸组,与内治组疗效的差异无 导师:余绍源 罗云坚 黄穗平显著性意义。通过临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化湿、解毒活血法治疗UC,观察了肠镜、血象、肝功能、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从古代文献、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等方面论证了UC的病因病机;从经络角度和现代敷贴法原理控讨了天灸膏的外治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中药蒲公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概况。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蒲公英中发现的多种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结
古今中外人们就强调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2002年颁布的《医师宣言》激发了学者对医师职业精神的实证研究。本文简要梳理了医师职业精神实证研究的历史,阐述了职业
<正> 东山湾—海门湾是东南沿海新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汕头经济特区和韩江三角洲开发区的所在地。因此,进一步认识该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其进行区域稳定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害(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早、最常见的脏器损害,对其防治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医药在认识和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收集了近5年中西医结合研究
目的:寒证为八纲之一,月经病实寒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由于妇女以血为本,月经的物质基础是血,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凝滞,极易与血搏结,引起寒凝血瘀,冲、任胞脉被阻,临床上常表现为痛经
为观察调脏安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将临床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思诺思(唑吡坦)治疗,采用匹兹堡
目的 应用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主要证型痰热闭肺证,并以利巴韦林注射液为对照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评价清肺口服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揭示开肺化痰解毒法治疗小儿病毒
目的: 更年期是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阶段过渡的时期,其间卵巢萎缩,卵巢机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含量明显下降,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协调功能改变。一部分妇女在此期间不能适应这
叶下珠属植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具清肝、活血、解毒之效,治疗黄疸诸证有悠久历史。叶下珠复方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经过多年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反复筛选,不断改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