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红利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推动力量,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指标7%的临界值,进入21世纪后该指标持续上涨,我国人口结构已转变进入后“人口红利”期。保持高水平的劳动参与率是人口红利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国目前最新劳动参与率现状如何,其水平是否合理,在人口红利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劳动参与方面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基于劳动参与率的人口红利效应是否已经得到最大化释放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解答。本文带着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人口负担系数和劳动参与率等人口红利相关指标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采用面板经验数据对我国劳动参与率的经济增长效应做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统计数据梳理,本文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却在2010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缓慢上升的态势,但尽管我国老年抚养比呈现出持续的缓慢上升过程,在少儿抚养比较大降幅的强力拉动下,总抚养比整体上仍然保持了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综合过去30多年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数据,不难预测我国将在2030年-2035年之间达到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关键转折点。在1990-2012年期间,我国年均劳动参与率水平保持在75.46%的高水平。西部地区的劳动参与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虽然目前总劳动参与率以及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在国际上均较高于高收入国家,但是整体上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基于经验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人口红利效应较为明显,其中中部地区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和东部次之。因此,我国宏观政策应着重于提高劳动参与率来最大化释放人口红利效应,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参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劳动参与率来提高人口红利效应的政策在短期内效果有限,应积极采取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和加强劳动力在区域间有效流动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