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开始,土地问题总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课题。因为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对于农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样,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也对土地问题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土地方面的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使土地在仍归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让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这种变革增加了农民耕作的热情,使得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复苏,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整体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使得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也渐渐凸显,突出表现为它与生产力的发展适应性逐渐降低了,进而削弱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有的红利。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制度的变迁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物权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法律,逐步确立了土地流转的合法性,规定了土地流转的方式等问题。尤其是《物权法》的公布,给予了农民长期使用土地,以及土地所有权和利益的保证。这些强有力的法律基础为农地流转提供了可能。截至目前,我们国家的土地流转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农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逐渐在曝光,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对土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只有全面且详尽的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为更高效的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和促进我国农业向大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从而对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制度规定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状及问题。随后,本文重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问题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期望为我国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上的支持,并且可以在土地流转实践进程中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