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部公房(1924年-1993年)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日本的“卡夫卡”。其作品几乎均具有荒诞的场景及人物设计、离奇的情节、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刻的寓意,力图揭露社会的不合理性,探究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途径。1950年安部凭借短篇小说《赤茧》获得了战后文学奖,奠定了其在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地位。1962年作品《砂女》的问世立刻引起了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并凭借此部作品荣获法国最优秀外国文学奖。与此同时《砂女》被翻译成数十国语言,被认定为日本近代存在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作之一。也因此确立了安部公房在日本文学界的重要地位。甚至连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都对安部豪不吝其赞美之词。认为倘若安部健在,获此殊荣的应非安部莫属。此评价足以说明安部在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安部长期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日本文学,作品通常采用西方夸张、荒诞的手法,设置荒诞离奇的人物、情景,表现在后工业化社会冰冷、坚硬、冷漠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相隔离、互不沟通,人陷入一种绝望、孤独的生活状态。虽然,也希望从这样的生存困境中逃离、摆脱出来,但一切的努力终将化为徒劳。只能通过内外部的双重异化变形,构建一个绝对孤独的抽象世界,将自我严密地包裹、封闭起来。人在其中苦苦挣扎却找不到出路,从而陷入更为深刻的孤独、绝望之中。安部通过这样貌似荒谬的笔触,描写了在后工业化社会中人们所普遍存在的精神苦闷。安部的作品充满着对人生处境的关怀,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不断追逐、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精神空虚、迷失自我,陷入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困境。笔者认为现代人急需找寻精神归宿、自我追求,以便更好地确立目标,谋求生存和发展。所以研究安部文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国内学者对于日本作家的研究仅局限于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等为数不多的几人,鲜有关于安部作品的研究。且基本着眼于“异化”、“变身”、“沙”等单一视角对安部的存在主义进行探讨。虽然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安部公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却还远远不够。本论文拟选取安部公房获奖的两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赤茧》和《砂女》,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文本分析,以存在主义理论为依据,阐述安部对于人的存在,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从最初《赤茧》中流浪汉“我”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家”,最终变为一只巨大的空茧,将自我严密地包裹起来的自我封闭;到《砂女》中旅行失踪者落入“沙洞”,无视自我存在、仅仅为了苟活而终日重复、机械、枯燥地清理砂子的徒劳行为中,经过痛苦挣扎最终寻找到新的自我存在方式,实现了自我突破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本论文共由“引言”、“先行研究和问题提起”、“荒诞的境遇”、“徒劳的行为”“生命的抗争”和“结语”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论述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先行研究和问题提起”,着重概括了安部文学主要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在分析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本篇论文的观点。第三部分“荒诞的境遇”,在明确存在主义产生的背景、主要理念的基础上,分析《赤茧》、《砂女》中两个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形象,阐述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环境的荒诞性、非理性、不可抗性。第四部分“徒劳的行为”,通过对《赤茧》、《砂女》两部作品中主人公在荒诞的空间为了生存所作的徒劳行为,论述人在此令人绝望的境遇中生存的无奈、无意义、无价值。第五部分“生命的抗争”,正如上文所述,人在孤独绝望的生存困境中,人的反抗何其无力、无意义、无价值。但是,只能这样坐以待毙,抑或是努力抗争去寻找新的出路与可能?毋庸置疑回答应为后者。因为,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要活着,死亡便一切消亡。安部通过这两部作品阐释了他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同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中,人生存的不合理性。第六部分结论,概要总结正文主要内容。通过这两部作品揭示安部对于人生存困境的思考从自我封闭实现向自我突破的转变。因为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必须要想办法努力地活下去。所以,必须创造各种客观条件,寻找新的存在下去的出路与可能性。同时,安部也通过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人生存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