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暴风雨》中的圣经原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fc561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剧本《暴风雨》中的圣经原型,分四章进行讨论。 第一章主要关注圣经的母题原型在本剧中的体现。圣经母题广泛而深刻,在本剧中主要表现为博爱,忏悔,宽恕和最后的审判与启示。圣经宣扬爱人如己,爱仇敌,也强调人的高贵,从这个角度讲,它与人文主义是一致的。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同时,他也受到了圣经思想潜移默化的浸染,因此,在本剧中所表现的思想实际上是人文主义与圣经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全知全能的上帝是普洛斯彼罗的原型,而天真纯洁的米兰达完全是天使的化身,半人半兽的卡利班则被众多学者看作是魔鬼撒旦。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圣经中的情节原型,包括爱的考验与兄弟之争。 第四章重点讨论了圣经叙事模式在本剧中的运用。U型结构既体现了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轨道,也体现在他的许多剧作中;而重复模式在《圣经》与《暴风雨》这两个文本中都有广泛而微妙的运用。 通过运用原型理论来分析莎士比亚最后的剧作《暴风雨》,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本剧中深厚的圣经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能更清楚地洞见圣经在情节,人物,叙述模式等方面对莎士比亚作品,尤其是对本剧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隐喻和转喻被看成修辞格。自Lakoff& Johnson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对这两种修辞格有了新的发现,尤其是对隐喻有了较为深入的研
查克·帕拉纽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以《搏击俱乐部》成名与世。此后其作品一直稳居畅销书的行列,深受读者欢迎。他也成为 X一代崇拜的偶像。在《搏击俱乐部》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韩礼德和哈桑出版《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并创立了衔接理论以来,衔接理论一直备受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关注。衔接作为一种谋篇手段,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
艾·巴·辛格是现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手法、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和精神处境。有关大屠杀题材的作品在辛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必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翻译研究的视角专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