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教师的素养与成长问题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教育家型教师是教育发展所需,更是社会发展所需。何谓“教育家型教师”?如何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这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答,更需要最终回到教师个体对它的理解与自觉实践的问题上,回到中小学校发展、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等问题上。本文围绕“教育家型教师”这一中心论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解读教育家型教师?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型教师有哪些特征?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标准是怎样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有怎样的特征?如何从教师个体与外在条件等方面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本文除引言部分外,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内涵解读,即第一章。教育家型教师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称谓,它并非凭空捏造,在教师的多种称谓中,它与教书匠、优秀教师、教育家等总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从教师的楷模、发展、境界、实践等不同角度,有所区别和侧重。要清晰地定义教育家型教师的概念,是较困难的。教育家型教师无论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还是教师素养结构的概括,对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价值与意义系统的改造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历史与现实描述,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在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家型教师先贤众多。以现象学的视角重读孔子、陶行知、斯霞、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尼尔的著作、传记等,以笔者较直观的体验分析他们的教师经历、教育教学故事、教育成就等,以此整理中外教育家型教师先贤在教育真理的追寻与教师实践的执着探索、教师德性的彰显与生命智慧的境界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在教育现实中寻找教育家型教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眼里的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进行了分析、选择了C市的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以及某教师的博客作为个案研究,从不同角度整理、描述教育家型教师的特征。第三部分:特质、标准与成长过程,即第四章、第五章。在回顾历史和现实描述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在于整理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从教育信仰、教育实践、教育影响力等特质维度以及教师个体特质建构等方面分析了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并以此探讨了构建教育家型教师标准的意义与内容。非天赋性的起点、经历的质性时间和重要成长阶段,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好似没有终点的旅行。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外在社会条件,都是影响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则主要包括自我指导模式、专业学习模式和校本成长模式等。第四部分:促进成长,即第六章。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批量生产。如何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作为超越性的存在,有强烈的专业自觉、促进自主性发展,有不断学习的勇气和能力;需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展个体自传式行动研究。同时也需要教育制度、中小学校和教师文化的适当改革,给予教育家型教师成长宽松、自主的环境。针对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来说,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适当增加以教育家研究为核心的课程内容等非常重要,同时应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