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词,又称借词,即从别种语言中吸收来的语词。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的商贸、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着许多国外的新概念,新事物大量传入我国,外来词也相继大量进入汉语中。对于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研究成为了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对外来词的研究主要侧重对词条的收集(刘正琰,1984,史有为,2000)、分类、译介方式与音译词的规范使用,而对外来词动态的传播过程的研究有待深入。作者在涉猎现有研究成果和大量外来词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试图从模因的视角来分析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生存与传播过程。模因论是一种借鉴生物学的视角研究文化进化和社会现象的理论。它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社会和文化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它是指“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的任何实体”(何自然,2003)。将模因概念引入外来词研究领域可以发现,外来词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其生存同样要遵循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外来词进入到汉语中要经历选择与淘汰。我们认为只有那些适应能力强的外来词才能幸存下来。因此,本文重点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汉语外来词:汉语外来词选择与传播的模因机制;汉语外来词如何适应这些模因机制以求生存和传播;汉语中适应性强的外来词的选择标准。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论以外由三个章节组成:在第一章我们介绍了模因论的主要概念:模因、模因复合体、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简述了模因的生命周期,强势模因的特点以及模因与语言的关系。在第二章从模因论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汉语外来词选择与传播的模因机制,汉语外来词如何适应这些机制以求生存和传播。在第三章我们提出和详细分析在汉语中适应性强的外来词的选择标准:实用性、突显性、简洁性、关联性、新奇性、权威性、表达性。我们认为符合这些标准的汉语外来词容易得到复制和传播,因而其生命力较强。而较少或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外来词不太容易或不能得到复制和传播而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