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桐城方氏家族诗歌研究——以方拱乾一门四代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初桐城方拱乾一门四代为个案,对桐城方氏家族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初步研究。   论文采取家族文学的视角。简介了桐城方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与世系情况,融合该族仕宦、科举、门风与诗礼文化氛围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方氏族人的思想状况及其诗歌创作的家庭、社会渊源。专门论述了方氏家族在清初两次流放东北的经历,为对方拱乾一门四代的个案研究提供思想、政治背景,由此也能窥见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一角。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方氏家族的诗歌研究,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先总体介绍方氏家族的整体诗学成就,再以遭遇流放的方拱乾一门四代为典型个案加以深入探讨。方氏家族几乎人人能诗,杰出的有“方氏三诗人”。方拱乾一门四代因科场案和文字狱分别遭遇两次流放,出身世家大族加之特殊的经历,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不平常的成就,具有家族文学和流人文学的双重特色。四代人在诗歌理论上均表现出“尊杜”的诗论倾向,对其创作手法与风格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四代人中方拱乾的诗歌成就最大,各体兼备,其中写得最出色的是描摹宁古塔乡村生活的田园诗;方登峄和方式济的乐府诗颇具特色。他们在流放东北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清初东北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发展状况及流人的生活、心态等,成为清初东北流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代人在边疆地区勤奋创作诗文,为开发东北文明作出了贡献。   论文通过上面的初步研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桐城方氏家族的情况,并从一个层面展示清诗初期演变的史实、清初东北流人文化以及清朝的文化政策。  
其他文献
论文以抗战时期话剧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前两个章节主要对抗战时期话剧女性形象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其对应的女性意识特点进行论述,论文第三章对上述女性意识特点进行文化反思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浙江仁和人,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文学创作集中于散文、诗歌、词三个领域,目前学界对龚自珍的研究严重向散文和诗歌两
对於姚先生在文字学上成就的研究,归结为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说文研究和汉字理论研究四个方面。  在甲骨方面,首先是与赵诚先生合作编写的着作——《小屯南地甲骨考释》。
1917-1927是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一批新女性作家以令人瞩目的姿势跻身于其中,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白薇、凌叔华、陈学昭、石评梅、陆晶清、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