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眶骨折患者的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并发症状、以及手术预后等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2、通过对眶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研究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外伤性眶骨折诊疗新的认识见解。3、通过鼻内镜治疗手术效果的探讨分析,对眶骨折治疗的手术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本文收集了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明水眼科医院、聊城光明眼科医院联合开展的80例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眼眶骨折的临床病例资料。爆裂性眶壁骨折外伤后最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眶周麻木以及眶下神经知觉异常等,通常是由于眶软组织或眶内容物疝出嵌顿骨折处所致。而非爆裂性眶骨折病情复杂,常伴有颅面-上颌-颧弓处复杂骨折,除伴有明显的肿痛等局部症状及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外,常因骨折处多发引起颌面畸形颧部塌陷、张口受限、咬合错位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螺旋CT或三维立体成像检查予以确诊。本组80例病例均接受经鼻入路眶壁修复手术。眶骨折修补术的选择,主要依据眶壁受伤部位及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具体的修补方式包括:眶内壁骨折(筛窦型)的修复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腔筛窦入路;眶下壁骨折(上颌窦型)的修复采用鼻内窥镜下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眶内下壁骨折(筛上颌窦型)采用经鼻内镜上颌窦、筛窦联合入路;对于眶-上颌-颧弓等复杂骨折采用鼻内镜与颌面外科联合进路修复。通过对本组病例手术预后分析,明确鼻科入路治疗眶壁骨折修复的临床意义。结果:1、本组患者80例:男性为59例,女性为21例,男女比例为:2.8:1。本组全部患者均有外伤史,其中包括打击伤19例,占23.75%;拳击伤18例,占22.5%;摔伤21例,占26.25%;交通事故伤19例,占23.75%;意外工伤3例,占3.75%;。男女受伤原因也不尽相同,男性患者以拳击伤、打击伤为主,(31/59)约占52.5%,女性患者以交通事故、摔伤为主要受伤原因,(15/21)约占71.43%。2、本组病例研究发现眶壁骨折主要发生于眶内壁和眶下壁,偶见伤及外侧眶壁和上壁。本文80例病例中,眶骨折单纯伤及内壁为36例(伤及率45%);单纯伤及下壁为16例(伤及率20%);同时累及内壁和下壁28例(伤及率35%);累及外侧壁较为少见1例,见于颅面-上颌-眶壁复杂型骨折。3、眶骨折经鼻入路眶壁修补术后7天,64例伴发复视患者中,55例患者术后复视消失,纠正率为85.9%;8例患者术后复视明显改善,仅存以残余边缘复视;术后无效复视无改善为0例。46例伴发眼球内陷患者中,45例患者眼球内陷得以纠正,纠正率为97.8%;1例患者内陷明显改善,内陷为1mm;术后内陷无改善或加重者为0例。42例患者伴眼球运动障碍,术后36例运动障碍消失,纠正率为85.7%;6例患者(14.3%)转动轻度受限,运动障碍明显改善;术后运动障碍无改善为0例。结论:1、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眶骨折外伤的最重要的辅助检查。眶CT及三维重建图像能够客观显示眶壁骨折部位及范围;眶内容物和软组织移位;眶内软组织、眼外肌肉与骨折部位解剖关系,以及是否伴有嵌顿或副鼻窦受累情况,为眶壁骨折诊断和治疗手段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2、内镜下经鼻入路整复手术能够有效地修复外伤性眶壁骨折缺损,显著改善眶外伤所致复视、眼球内陷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状,对于眶壁骨折外伤的畸形整复和功能重建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3、内窥镜经鼻入路整复术应用于单纯性眶壁骨折的治疗优势明显,可通过鼻内镜直视引导下,精准植入眶缺损填充材料,最大程度恢复眶骨壁的正常解剖位置,并有效避免眶周神经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减少手术风险。经鼻入路修复具有手术范围小、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符合“精确、微创”的现代外科学理念,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4、目前可供临床选择的眶壁骨折修复材料多种多样。本组病例所选用的经无菌消毒处理的已曝光的X光胶片片基,是一种无毒透明且韧性较强的聚合材料,具有耐热、耐酸碱、耐溶剂、可塑性强、价格低廉等特性,填充眶纸板后对人体没有毒害效应,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整复效果,符合卫生经济学理念,可供同行借鉴。X光胶片可在术后4—12周取出,避免了因异物长期存留所潜在风险及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