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BEHL1在大豆结瘤过程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的共生固氮体系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组分。近年来很多研究根据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试图找到豆科植物激素和根瘤发育之间的调控关系,但对其背后具体的分子调控网络的了解仍只是冰山一角。NNC1(Nodule Number Control 1)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个大豆结瘤的负调因子,编码一个AP2家族转录因子,并作为miR172c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的大豆结瘤过程。在筛选大豆NNC1的互作蛋白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信号通路中核心转录因子BES1/BZR1(BRI1 EMS Suppressor 1/Brassinazole Resisitant 1)家族同源蛋白,并与拟南芥BEH1(BES1/BZR1 Homolog 1)高度同源,因此被命名为GmBEHL1(BEH1 Like 1)。已有的研究表明BES1/BZR1家族蛋白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介导了BR信号通路与其他多个通路交叉互作,调控各种植物生物学过程。由此推测GmBEHL1有可能通过NNC1将BR信号通路和结瘤信号通路整合,共同参与调控大豆结瘤过程。为了验证该推测,本论文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证明了在体外和植物细胞内,GmBEHL1的确与NNC1蛋白质存在互作关系,并发现BRs和GmBEHL1在大豆结瘤数目调控及结瘤相关信号通路Marker基因的表达调控中起着抑制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GmBEHL1是BES1/BZR1家族同源蛋白,在作用机制方面也高度同源,推测GmBEHL1与NNC1作为转录共抑制子通过BR和结瘤因子信号通路的互作在转录水平共抑制下游靶基因进而调控大豆结瘤和根瘤数量。GmBEHL1和NNC1可能共同调控潜在下游靶基因miR172c及ENOD40-1,为下一步探索背后的分子和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也确定了BRs负向调控大豆结瘤过程,但是对根瘤的大小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可能协调根瘤发育和数量的关系。我们推测GmBEHL1与NNC1作为转录共抑制子调控大豆结瘤,这两个蛋白的互作介导了BR与结瘤信号通路的交流。本论文研究首先发现了BR与NF信号通路的直接互作节点,为进一步解析BRs调控豆科植物根及根瘤发生发育过程的交叉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生物技术及微纳米流体器件的快速发展,纳米尺度下液滴的自驱动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铜织构-石墨烯复合基底表面液滴的自发运动行为,提出了一些能够驱动液滴的织构模型,研究了铜织构基底的形状变化对液滴自驱动的影响,并探索了其自驱动的机理。研究结果将对基于石墨烯覆层的表面及纳米通道的定向流体传输的研究开发新的思路。首先研究了具有面积分数梯度的铜微柱阵列对其石墨烯覆层表面纳米
从微观角度上讲,单个极端异常波事件可视为可积模型方程的时空局域有理函数解.本文主要讨论了三类典型的可积谐振相互作用模型(即长波短波谐振方程,三波谐振相互作用方程,非
[目的]观察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法。[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用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
产业集群理论是继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之后的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国际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的产物,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中,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情、抗灾救灾,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因为其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成为利用遥感手段获取灾区受损情况
耳机作为音乐播放的载体,满足了人们对于听觉体验的追求,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目前无线蓝牙降噪耳机成为耳机市场的新宠。AKG作为四大耳机品牌厂商之一,经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性研究,一直致力于提高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的综合使用体验。但是,近年来随着Sony等耳机大厂的不断发力和新兴品牌的强势入侵,使得AKG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的下降。为了能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图书馆版)》列出了将在未来五年内影响图书馆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的六项技术:创客空间、在线学习、信息可视化、语义网与键连资料、智能定位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