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乔答摩·悉达多觉悟成佛,直到他入灭以后,因其弟子对他的认识不同,所以对佛身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佛教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发展到密教阶段,佛教每一次发展,都同佛身思想的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对于佛身问题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佛教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凸显的主要问题与特征。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从人性到佛性,从王子到佛陀、如来,这是一个从世俗人向觉悟者蜕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佛陀完成了其色身与法的结合。“佛、法、僧”三种身份首次在佛陀身上实现了统一,然而作为佛陀“法身”的承载者,佛陀之色身和常人一样都要入灭。佛陀的寂灭,直接导致佛陀的“色身”与“法”的分离,给后世留下了一系列的宗教、学术问题。佛陀入灭后,佛弟子为了满足自身对佛陀的怀念与敬仰,一方面对佛陀的舍利进行崇拜。另一方面,对佛陀的教法进行结集,依照教法进行修行,这些行为都是对早期佛教佛身进行崇拜的具体形态。佛弟子认为,见佛舍利、实践佛陀的教法或者修习佛教的五种功德即“五分法身”即是与佛同在。因此,对于佛的认识早期佛教出现了“见法即见佛”“见舍利如见佛”和“法即是佛,法即是身”的法身观念,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并被延续下去。佛陀向来是佛教的核心,因此成佛是每一个佛教信仰者、追求者所想要达到的最终修行目标。因此对于什么是“佛”是佛教徒首先要认识的问题,对于佛精神本质的探求,其核心点就是佛身问题,其佛身理论的实质涉及到怎样评价成佛的意义。佛陀寂火后,基于对佛身的不同认识,导致佛教开始发生分裂,尤其在对佛之“法身”戒律上的分歧直接起到了推动作用,佛教进入到部派时期。部派佛教的基本问题是对佛陀与阿罗汉的看法问题,本文选取了部派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大众部与说一切有部,分别对佛陀与阿罗汉进行了比较研究。部派佛教的佛身问题核心是关于“佛身有漏无漏”问题的一些争议,大众部认为佛身无漏,只是为了随顺众生的缘故,而示现衰老、饥饿、疾病等种种相状。说一切有部认为,佛陀的肉体和常人一样,虽然是世间觉者和圣人,但佛的色身有漏,佛陀的法身无漏。因此说一切有部把佛身分为“色身”与“法身”来调和与大众部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对佛陀在寿量、破和合僧等问题上进行了“色身”与“法身”的区分。对于佛身问题的另一个争议是关于佛陀的说法身问题。说法身主要围绕说法的内容和说法的语言进行讨论,佛陀说法的语言本身属于佛陀的“色身”范畴,说法的内容属于“法身”问题。然而“说法身”则统一佛陀说法中语言的“色身化”和内容的“法身化”问题。不同部派对佛陀说法的语言和内容是否究竟、了义和转法轮等问题展开了争论。大众部持理想的佛身观,认为“佛陀一音能说一切法”、“如来语皆是转法轮”。说一切有部持历史的佛身观,认为“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非如来语皆是转法轮”。同样说一切有部用佛陀的“色身”与“法身”相区分来调和大众部在佛陀说法身上的矛盾。因此,佛陀寂灭后,佛身已经由早期的佛觉悟时的一身(色身与法身的合一),到涅槃后出现了色身与法身相区别的佛“二身说”,再到大乘佛教阶段发展成“三身说”等,密教阶段甚至把抽象的“佛身”理论具体化为实体可直观的佛。这种实体佛的出现,从思想上来看实质上是一种哲学理论向宗教思想的高度提升,是佛教理论自身的自我完善。从佛教史发展来看,这种佛身上的变化,也反映了佛教不同发展阶段的性质与特征。从宗教来看,是为了迎合信众需要,拉近同信徒之间的距离,但并没有完全抛弃它抽象的一面,反映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越来越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