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调查国内涉外护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护理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办学经验,结合调查对象的建议,探索以民族地区高校自身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托,构建民族地区高校特色的涉外理专业课程体系。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文献法主要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互联网等进行文献检索;比较法主要用于国内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横向对比,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民族地区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重要性、培养目标、双语教学、就业现状等的评价。研究工具包括任课教师调查问卷、涉外护生问卷。调查的国内6所院校中,任课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90份,回收81份,有效问卷73份,有效回收率为81.10%,涉外护生调查问卷共发放513份,回收454份,有效问卷431份,有效回收率为84.022%。结果:(1)6所院校的办学模式为"4+0"模式,50.0%以上的任课教师认为学校对涉外护理专业与普通护理专业的管理方式基本一样。60.0%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教育理念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培养终身学习概念,突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理念。任课教师认为涉外护生在临床护理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方面较强,而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域表现较弱。(2)6所院校平均课程门数为55.70±4.08门,平均总学时为2802.83±293.64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最大为1:0.68,最小为1:0.34。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最大为1:0.26,最小为1:0.13。32.9%的任课教师认为应增加课程开设的数量,其中58.9%的任课教师认为涉外护理专业的选修课较少,86.3%的任课教师有必要增加人文护理课程。(3)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41.1%、37.0%的任课教师分别认为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是1:0.8、1:1。37.1%的任课教师、29.5%的涉外护生认为合适的实习模式应从第三学年开始,交叉学习,第四学年集中实习4个月;26.2%的任课教师、39.0%的涉外护生建议第二学年开始实习,交叉学习,第四学年集中实习4个月。对于目前涉外护理专业临床实习周数,任课教师和涉外护生赞同率最高的实习时间为40周。(4)在双语教学态度方面,57.3%的任课教师和51.1%的涉外护生认为护理专业课程应进行双语教学。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涉外护生自身的水平、相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以及双语教学环境的氛围,其中教学环境与方法、教与学主体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客观因素。(5)在涉外护生就业现状方面,涉外护生认为语言、资金、国家政策是影响国外就业的3个主要因素。71.0%的涉外护生反映获取毕业就业信息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其中主要以学校网站为主,其他网站占21.3%。结论:(1)各院校的课程总学时数、各部分课程模块所占比例、理论与实践之比、必修与选修之比差异较大。(2)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及涉外护生自身外语水平,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3)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