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甘遂为毒性中药,其毒性和刺激性极大地限制了甘遂的临床应用。甘遂和甘草属于传统中药的“十八反”,但甘遂与甘草配伍在很多古方中使用,甘草与甘遂配伍究竟是减小甘遂的毒副作用,还是增强毒副作用非常值得研究。本研究以中医药整体理论为导向,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传统毒理学指标分析及数据整合一体化方式,运用系统生物学理论,研究甘遂甘草配伍后大鼠生物体液和组织中代谢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代谢应答与组织损伤的关系,阐明甘草通过和甘遂配伍的减毒作用。方法采用1H-NMR和模式识别,对给予甘遂、甘遂甘草1:1配伍液和甘遂甘草1:4配伍液后大鼠不同生物样品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各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均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给予药物后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主要包括:(1)尿液中柠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甘氨酸,肌酸/肌酐的含量显著下降和氧化三甲胺(TMAO),牛磺酸,乳酸,苯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升高;(2)血浆中乳酸,丙氨酸,糖蛋白,肌酸/肌酐,丙酮酸的含量升高和脂类物质,羟丁酸盐,牛磺酸,不饱和脂肪酸,丙三醇的含量降低;(3)粪样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丙酸盐,乙酸,谷氨酸盐,赖氨酸,尸胺,酪氨酸,苯丙氨酸含量的升高和胆汁酸,琥珀酸,牛磺酸,葡萄糖含量的降低;(4)肝脏提取液中的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胆碱,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的升高,牛磺酸,甘氨酸,葡萄糖和糖原含量的降低;(5)肾脏提取物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乙酸,蛋氨酸,肌酸/肌酐,苯丙氨酸含量的增加和谷氨酰胺,胆碱/磷酸胆碱,牛磺酸含量的降低。将这些差异与血浆生化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验相比,发现甘遂甘草1:1配比时会增强毒性,而1:4配比时能起到减毒的作用。结论运用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进行分析,发现甘遂配伍4倍量的甘草时,因甘遂所引起的代谢物变化所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如三羧酸循环、糖代谢等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和脂肪酸代谢的紊乱等)和肠道菌群失调等现象,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本研究通过比较甘遂和甘遂甘草配伍组之间的代谢物变化情况,了解甘遂甘草在不同配比下的毒性情况,为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