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乡村精英形成的变迁研究——以关中太平村为个案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国家权力深入农村基层,农村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乡村权力格局重新洗牌,农村社会分成“干部——群众”两个社会身份层次。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权力退出乡村社会,资源再次重新分配,村庄权力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农民社会分层现象突出并且更加多元,“精英——普通村民”的分层成为农村社会阶层的主要特点。乡村精英的能力、资本、素养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对乡村精英这个群体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其对乡村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虽然对乡村精英各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笔者发现以一个历时性的视角来看待乡村精英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成却是一个有意思的题目。所以本文以1949年以来乡村精英的形成为内容进行变迁研究,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两个阶段乡村精英形成不同特点,更好地为农村社会改革服务。  本文以陕西关中一个农村社区为研究个案,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展开研究,以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资料,以生活史研究法为基本分析方法。首先对1949年以来太平村的精英变迁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总结特点,其次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框架具体分析不同时代背景、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个人能动性对其成为一个村庄精英的影响,基本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精英类型单一,只有政治精英较为活跃,乡村政治精英呈现循环的特点,且同质化严重。第二,改革开放之后,精英类型多元化,政治精英出现再生产的特点,并成功实现向经济精英的转型。经济精英出现循环的特点,并在向政治精英转型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第三,不同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的权力来源和形成条件不同。家庭对乡村精英形成的影响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家庭成分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资源。通过对村庄公益事业的捐助,乡村精英利用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获得社会声望实现资本的再生产。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和技术等人力资本对精英形成的影响逐渐显现。
其他文献
社会系统理论是卢曼以独特视角观察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特征而产生的理论成果,想要理解社会系统理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的经典内涵和卢曼特指分别是什么。总的来说,卢曼建
传统的自杀研究集中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认为自杀是一种“疾病”。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开创了自杀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传统。他认为自杀作为一个社会事实,应该运用其他社会事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社区情感的发展是影响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学者们对大城市社区情感的研究较多,忽略了对中小城市社区情感的关注。
立足实际,与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问题导向”是中国社会学研究最鲜明的学术风格。“老漂族”的产生和壮大既是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流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豫中x村的结婚庆祝活动经历了说书、露天电影和歌舞团三种形式的变迁。这里所开展的结婚庆祝活动实际上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上“礼乐文化”的一种现代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普及率接近100%,在大学校园里,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可能使大
民间信仰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民俗学偏重于对民间信仰现象的现状及变迁的描述,人类学偏重民间信仰对信众的影响,社会学侧重从社会视野探讨民俗信仰的社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