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国家权力深入农村基层,农村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乡村权力格局重新洗牌,农村社会分成“干部——群众”两个社会身份层次。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权力退出乡村社会,资源再次重新分配,村庄权力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农民社会分层现象突出并且更加多元,“精英——普通村民”的分层成为农村社会阶层的主要特点。乡村精英的能力、资本、素养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对乡村精英这个群体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其对乡村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虽然对乡村精英各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笔者发现以一个历时性的视角来看待乡村精英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成却是一个有意思的题目。所以本文以1949年以来乡村精英的形成为内容进行变迁研究,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两个阶段乡村精英形成不同特点,更好地为农村社会改革服务。 本文以陕西关中一个农村社区为研究个案,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展开研究,以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资料,以生活史研究法为基本分析方法。首先对1949年以来太平村的精英变迁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总结特点,其次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框架具体分析不同时代背景、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个人能动性对其成为一个村庄精英的影响,基本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精英类型单一,只有政治精英较为活跃,乡村政治精英呈现循环的特点,且同质化严重。第二,改革开放之后,精英类型多元化,政治精英出现再生产的特点,并成功实现向经济精英的转型。经济精英出现循环的特点,并在向政治精英转型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第三,不同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的权力来源和形成条件不同。家庭对乡村精英形成的影响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家庭成分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资源。通过对村庄公益事业的捐助,乡村精英利用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获得社会声望实现资本的再生产。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和技术等人力资本对精英形成的影响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