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期利用人格特质线索理解反语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4412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irony)历来受到修辞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儿童反语研究有助于揭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往研究表明儿童从6岁开始就能初步地理解反语。反语的功能主要有批评、幽默和礼貌功能。但这些研究结果都是基于反事实陈述形式的反语得出的。反语的形式并不仅限于反事实陈述,真实陈述、修辞性设问、提议、褒扬等都可以用作反语。本研究采用有关研究常用的故事法,考察提供关于说话者的人格特质信息能否影响6、7、8岁儿童对反语的理解,同时探讨此年龄段的儿童对五种不同形式反语的意义理解,反应时间及功能知觉情况。在实验一,二中,分别测试6-8岁的儿童对人格特质与反语的理解,发现人格特质推理已经掌握得很稳定,对反语的理解则相当有限。在实验三中,给被试提供人格特质线索,结果显示儿童对反语的解释受人格特质影响,而且年龄大的儿童能更加有效的调和反语的线索。结果也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不同形式反语的敏感性不同,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反事实陈述在各年龄段都是理解最差的;对反语目的加工的反应时间,各个年龄段的发展趋势基本与意义理解的趋势一致;对反语批评功能的知觉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且在人格特质条件下润色功能增加;对反语幽默功能的知觉不明显,但在人格特质条件下幽默功能评定提高;礼貌功能的知觉也是如此,人格特质条件下的礼貌功能评定高于无人格特质情况下。总体而言,人格特质会影响到儿童对反语的意义理解,反应时间及功能知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给人们带来空前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导致了现代文明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有的人出现了“亚健康”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高校合并”、“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改革之后,直接的结果是: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不断增加,现有的中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了国际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