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国家实施的反犯罪活动对策,是我国新近提出的一项刑事政策。这一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反犯罪活动的基本主张和价值追求,是新时期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核心价值部分,是国家在不断的对犯罪分子进行惩治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的现状的科学总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待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形实行区别处理的方针,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对待暴力犯罪和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坚决打击,绝不手软,与此同时,对待显著轻微的犯罪则尽量从宽处理,以挽救、教育为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尤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形势也随之发展到新的阶段,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更加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因此我国把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使我国的刑事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人权的重视,进一步完善了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研究还不完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同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过程中,由于理论构建、制度、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还不够,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尽快改善,本文将通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基础的概述,阐述完善该政策的必要性,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以使之更好的应用于刑事立法与司法活动中,更好的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治建设,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