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93年除外)经常项目顺差已经持续了16年之久,进入21世纪,经常项目顺差更有逐步扩大之势。如此持久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有关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可持续性以及巨额经常项目顺差给我国带来的影响等等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际经贸研究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比较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各种不同的经济因素对货物贸易余额的影响。这些经济因素包括:储蓄率与投资率之差、私人消费占GDP的比例、政府财政收支余额占GDP的比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出口退税率、国内GDP的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然后选取1990-2005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了长期协整分析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和筛选。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这16年间,比投资率更高的储蓄率、私人消费以及出口退税率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主要原因,政府财政收支余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影响不够显著,而国内GDP的增长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不适宜作协整分析。 本文第二个特点体现在不仅从国内视角,而且从国外视角分析了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由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中,中美贸易顺差占了最大的比例,因此本文引用美国案例分析了导致中美间贸易失衡的成因。研究表明:美国低储蓄率以及东亚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是导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还从储蓄一投资以及经常项目因素走势两个角度分析了经常项目顺差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我国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而且近几年还有逐步上升之势。 本文最后分析了巨额经常项目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出了调整目前我国经济状况的相应对策,包括储蓄率、消费率,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外汇储备的利用等四个方面的政策调整。
其他文献
传统变化检测手段进行水稻遥感识别受“云污染”和影像间配准误差导致的变化检测误差累积及“椒盐”现象的影响,水稻遥感识别精度低。本文提出时空融合模型(Temporal-Spa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