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中的不同学派和研究范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社会地位,保障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权力。但伴随译者权利的凸显,译者也被赋予了过多的选择和自由。同时,随着翻译跨学科的发展,诸多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也进入了翻译活动。那么,处在翻译活动中心的译者究竟应该如何合理选择呢?笔者认为,译者活动应该受到伦理的规范,译者的选择应该符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究其根本,译者在翻译策略间和文化间的选择都是译者主体性的选择,是译者内在的选择,是译者伦理的选择。本文结合晚清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分析了晚清翻译活动的特点,伦理因素对翻译活动各环节的影响以及各翻译主体伦理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简介部分,包括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主要介绍翻译伦理基本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并对当代中西方翻译伦理研究做了分析和总结。
第三章简要介绍了晚清翻译的概况并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其对翻译活动各环节的影响。
第四章结合了晚清具体的具体历史和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各主体(中间人、读者)伦理观对晚清翻译实践的影响做了分析。
第五章总结了研究的成果、不足以及对后人研究的设想。
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最终总结了晚清的译介活动并从伦理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唤起译界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