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旨在观察早期限饲(出雏后两周隔天饲喂)与后期限饲(屠宰前两周隔天饲喂)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不同阶段限饲对肉鸡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探讨早期限饲对肉鸡脂肪代谢是否存在长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1.限饲对肉鸡血清、肝脏脂肪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生化分析方法测定肉鸡血清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和肝脏TG、TC、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及脂蛋白脂酶(LPL)活性,观察早期限饲与后期限饲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限饲导致肉鸡的体重降低,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上市日龄(63天),后期限饲在第一周同样降低了肉鸡的体重,但63日龄体重与对照组肉鸡体重已没有显著差异。早期限饲组14日龄血清TC、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TG、TC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到63日龄没有显著变化,后期限饲组63日龄血清TG、TC、LDLC、HDLC和肝脏TG、TC、FFA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早期和后期限饲都能改变肉鸡的脂肪代谢。2.限饲对肉鸡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通过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63日龄肉鸡胸肌、腿肌脂肪酸组成,观察限饲对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限饲63日龄胸肌和腿肌的脂肪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后期限饲组肉鸡胸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腿肌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63日龄时早期限饲组胸肌部分长链脂肪酸(C18:0、C22:6)沉积有所下降;后期限饲组腿肌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上升。结果表明,早期和后期限饲都造成了上市肉鸡肉品质的下降。3.限饲对肉鸡脂肪代谢关键酶以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影响通过RT-PCR方法测定肉鸡肝脏乙酰辅酶羧化酶(ACC-α)、棕榈酸肉碱转移酶(CPT-I)、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PPARα)和胸肌CPT-I mRNA表达,通过同位素标记方法测定肝脏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活性,揭示限饲对肉鸡脂肪代谢关键酶以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并观察早期限饲与后期限饲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早期限饲组14日龄肝脏ACC-α、CPT-I、SREBP-1c、PPARαmRNA表达和AMPK活性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胸肌CPT-I mRNA表达显著增加,而63日龄肝脏ACC-αmRNA表达下降,CPT-I mRNA表达升高,SREBP-1cmRNA表达有下降趋势,PPARαmRNA表达、AMPK活性以及胸肌CPT-I mRNA没有显著变化。后期限饲组ACC-αmRNA表达升高,CPT-I mRNA表达下降,SREBP-1c、PPARαmRNA表达升高,胸肌CPT-I mRNA表达下降,AMPK活性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显示,早期限饲对脂肪代谢关键酶及调节因子的表达在14日龄时都没有表现出差异,其影响到63日龄才体现,早期限饲对脂肪代谢的的影响发生了程序化的作用。4.早期限饲引起肉鸡脂肪代谢发生程序化影响的可能机制通过生化分析、透射电镜、荧光偏振等方法测定肉鸡14和63日龄血清、肝脏和肌肉氧化还原状态,以及14日龄肝脏线粒体结构功能揭示早期限饲引起肉鸡脂肪代谢发生程序化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早期和后期限饲都改变肉鸡63日龄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但早期限饲并没有改变14日龄的氧化还原状态。早期限饲导致14日龄肉鸡肝脏线粒体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线粒体内膜微粘度上升,流动性降低,线粒体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其功能有所损伤,从而导致脂肪代谢发生变化。所以早期限饲改变14日龄肉鸡肝脏线粒体结构功能是其63日龄脂肪代谢基因发生程序性变化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