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密扑灰年画是山东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符号特质,扑灰年画其独特的东方样式体现了农耕时期劳动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同时,扑灰年画作为劳动人民思想理念的载体,通过隐喻、象征、提喻等视觉修辞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动记载了高密地区的民俗百态与风土人情,成为人们表情达意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按照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的说法,扑灰年画正是人们将情感理念转换成可视的符号艺术。本论文拟借鉴索绪尔、皮尔斯、卡西尔、艾柯等符号学家的理论,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扑灰年画的图像结构、语义表征、修辞和表意过程进行剖析,从各个层次对扑灰年画符号形式与意义进行探析,继而阐释扑灰年画符号表征的内涵与外延意义,然后解构扑灰年画符号编码表意的过程。总之,笔者以符号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扑灰年画,重新认识扑灰年画的文化价值所在,以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扑灰年画,总体来说,论文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符号来源和定义。首先,从符号学发展的四个模式、符号学应用和符号构成等方面对艺术符号定义和特征进行阐释,同时对扑灰年画的来源发展、流派风格、题材、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其次,从符号学视野对扑灰年画符号文本的图像结构进行解构;最后,结合西方符号学双轴理论归纳扑灰年画聚合轴和组合轴的语法原则。第二部分从符号表意方面分析扑灰年画符号意义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主要借鉴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将扑灰年画符号分为以叙述为主的图像性符号和以联想为主的象征性符号,并分别探讨每种符号的内涵及外延意义,然后对扑灰年画符号意义确立所遵循的约定加以说明。第三部分则依据修辞学和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扑灰年画符号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对扑灰年画符号从编码到语义确立和解释的过程进行解构,分析其符号化过程与意图意义,最后分析当前扑灰年画符号的语境,分析扑灰年画符号“膨胀”的原因及其生存状态,试探如何找到一条能正确保护和传承扑灰年画之路。从符号学理论研究扑灰年画不仅是一种探索,回顾扑灰年画的历史也并不是要因袭过去。事实上,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应该有其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与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就意味着一些风俗随即发生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些民间艺术在历史大潮中消失,扑灰年画虽然与人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但其符号内涵并未消失殆尽,扑灰年画如同遗金散珠虽然实用价值不断退却,但符号背后隐藏的淳朴之美和收藏价值正逐渐被人们关注,尽管扑灰年画在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市场运作充实了农民的口袋,但也出现年画质量参差不齐等事实,对此学术界莫衷一是,如何传承保护扑灰年画是本文的落脚之处,笔者至此尚不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路,但对扑灰年画的合理利用是保护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务之急,正如盐野松说言“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