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北京地区近20年有关中医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探寻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一般规律,以期为北京地区的中医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检索1995-2015年北京地区中医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报道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收集其中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与年龄)、证型、证素、症状、舌苔、脉象及用药等情况,在Excel2007系统下创建数据库,并进行频数、频率及排序等统计分析,进而归纳出中医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一般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74篇,共收集病例数据3474条,其中男性2039人,女性1435人,男女比例约为1.42:1;年龄分布以51~6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57.77%。2.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1)总体证型分布,依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10位的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阻心脉证、阳气虚衰证、心血瘀阻证、心阳不振证、心肾阴虚证、痰热瘀阻证、阴寒凝滞证;(2)证素频次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热毒、寒凝。3.症状、舌苔及脉象分布规律:(1)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眩晕、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畏寒喜暖、倦怠;(2)舌苔: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色为紫舌(其中淡紫舌出现频率最高),舌形为胖舌,苔色为白苔,苔质为腻苔;(3)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细脉、涩脉、滑脉。4.用药规律分布:(1)药物类别分布规律: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解表药等使用频率较高;(2)药物性味及归经分布规律:甘、辛味及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归经排在前5位的是依次是肝经、脾经、心经、肺经及胃经;(3)高频药物分布规律:丹参、红花、川芎、瓜蒌、当归、薤白、炙甘草、茯苓、赤芍、黄芪、党参等使用频率较高;(4)常见证型用药分布规律:气滞血瘀证常用川芎、丹参、柴胡、枳壳、郁金、红花、香附、赤芍、当归等,气虚血瘀证常用黄芪、丹参、党参、炙甘草、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等,气阴两虚证常用麦冬、当归、炙甘草、丹参、五味子、茯苓、黄芪、党参、白术等,痰阻心脉证常用半夏、瓜萎、薤白、茯苓、枳实、丹参、厚朴、红花、陈皮等,阳气虚衰证常用川芎、桂枝、黄芪、人参、红花、炙甘草、附子、肉桂、当归等,心血瘀阻证常用红花、川芎、丹参、桃仁、赤芍、当归、檀香、生地、牛膝等,心阳不振证常用党参、炙甘草、当归、红花、附子、黄芪、麦冬、薤白、桃仁等,心肾阴虚证常用丹参、麦冬、当归、红花、炙甘草、党参、赤芍、生地、熟地等,痰热瘀阻证常用半夏、郁金、瓜萎、丹参、薤白、檀香、枳实、陈皮、茯苓等,阴寒凝滞证常用桂枝、瓜蒌、当归、薤白、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细辛等。结论北京地区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综合主要临床表现、舌脉可知,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标实主要为血瘀、痰浊、气滞,本虚主要为气虚、阴虚;病机主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这与前人研究全国范围的病机基本相符,但本研究提示,痰浊和气滞在北京地区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物类别居前四位的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这与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