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适应:云南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比较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作为多民族、多宗教交汇和谐并存发展的边疆省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汇聚并存发展的地区,其中南传佛教更为全国独有。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宗教教育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佛教在传入云南的过程中根据信仰民族的文化习惯做出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调整,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对云南南传佛教寺院教育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分析出云南佛教寺院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面向不同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殊现象,总结典型民族寺院教育优秀经验。寺院教育在现实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为适应现代社会做出的调整、转型,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佛教寺院在没有学校的过去是唯一的文化信仰机构,扮演着学校的教育机构,同时承担着为本民族培养优秀人才和传承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本文从教育学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寺院教育,对云南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典型民族寺院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动民族传统优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分析寺院教育的现代适应性,试图找出影响两派寺院教育现象异同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充分认识寺院教育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性。全文共4部分。在绪论中引出了选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和价值、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一部分介绍了云南在历史文化上的独特地缘,对云南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教育进行一个历史进程的梳理。第二部分通过对寺院教育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调查访谈,对云南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现状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以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视角,对寺院教育现象进行深层解读,探寻促使寺院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因,分析比对了佛教寺院的现代适应性,对其所在的社会进行的教育影响以及带来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第三部分从教育要素的角度系统分析比较了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学制等方面的异同点,总结差异、找寻规律。第四部分对佛学院形式的寺院教育进行举例,介绍了传统寺院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所做出的转变,同时对前文的比较总结分析,总结云南佛教寺院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借鉴优秀经验,针对寺院教育在新形势下所显露出来的弊端提出相应的转型路径。最后从整体上实现文化层次的深化,阐释寺院教育的当代适应性和教育价值,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寺院教育。
其他文献
目前,人们对全球化认识和评价上的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全球化实质看法的分歧。对于全球化,乐观者之所以乐观,主要原因在于认定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共产主义的;悲观者之所以
文章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结合实例,提出几条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法,旨在为工程边坡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文章以都匀马鞍山山区道路工程项目为案例,分析该项目中弃土场水土保护的基本情况,得出采用生物处理和常规保护处理等结论,并针对水土保护的具体要求,提出几点弃土场水土保护
目的对人工牛黄胆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验证。方法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人工牛黄胆红素的含量,测得结果为0.659%,且同一浓度的6份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实施减轻了参保居民由于患“大病”而产生的高额医疗负担,是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延伸。自2012年大病保险开始在各地推广试行以来,我国学者对大病保险
贵州省威宁县的彝族古戏剧撮泰吉,在2006年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撮泰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陷入传承困境,亟需发展与创新,因此本文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
预调酒的爆发让不少食品、白酒大佬动了心,然而近期,这些企业的热情似乎减了不少。目前,预调酒市场上锐澳与冰锐占据着80%的江山,黑牛食品预调酒新品达奇(TAKI)突围之路阻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