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智力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概念,其概念可以追溯到桑代克的社会智力的提出。后来,人们发展了这一概念,如Mayer和Salovey,Bar-On,Goleman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并发展了各自的理论和量表。Mayer和Salovey的理论属于能力模型,而Bar-On和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属于混合模型,他们把人格和动机等因素加入到了能力模型中。情绪智力在中国的传播,以Goleman的《EmotionalIntelligence》那本书的问世,而得到迅速发展。刚开始,国内学者只是介绍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后来也开展了很多中国式的实证研究。不过,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和组织员工的情绪智力,而对中学生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方面的研究更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人们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人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人际关系等的作用。情绪智力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公司、谈判、教育等领域都有它的身影。通过对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的回顾,认为不论哪种理论,至少部分的承认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因此,通过训练来提高情绪智力能力是可行的,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也为情绪智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证据。对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身心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中学生的情绪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以负向情绪为主,很少向老师和父母求助,多采用恐惧、愤怒、悲伤的应对方式等。之所以中学生会出现这么多的情绪问题,除了上述一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外,情绪智力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智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等。所以,研究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状况,针对具体特点进行教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最后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中学生情绪智力教育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具体措施包括,(1)依据Salovey和Mayer的观点,重要的情绪能力部分地发生在儿童与教师的非正式的关系中,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具备情绪智力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移情、压力管理和决策等能力。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重视情绪智力的培养。(2)依据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开设情绪智力的课程。这一课程除了要包括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外,还应注意Bar-On理论中提及的个人内部技能的培养,包括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内容,教育学生学会悦纳自己。(3)不论是按照Mayer和Salovey理论、Bar-On理论还是Goleman理论的要求,角色扮演对提高情绪智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角色扮演是培养情绪智力的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对同学、朋友、家长和教师的角色的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别人的想法,也能帮助自己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4)依据Mayer和Salovey理论以及Goleman理论中的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Bar-On理论中的压力管理成分中的控制冲动能力等的内容,要求我们在情绪智力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开设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课程和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特别是通过教育学生建立任务取向的目标态度,提高中学生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5)Bar-On和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都强调了人际交往技能的作用,因此,通过对社会情绪的学习,对提高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情绪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提高对自我和他人的情绪的感知和意识,这主要通过非语言沟通和情绪训练两种方式实现。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培养中学生的人际行为、与同伴相关的技能、让教师满意的社交技能、交往技能等。(6)Salovey和Mayer主张,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始于家庭中的父母与儿童的良好的相互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显著。因此,父母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情绪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压力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依据Bar-On情绪智力理论的适应性成分,以及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会影响情绪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情绪智力培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希望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情绪的识别和管理对学习、智力发挥、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情绪教育的理论、情绪调节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自觉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积极的情绪,抵制不良情绪,提高情绪的稳定性,使学生获得一种更加宽容、合理的思维方式。建立同老师、同学、父母的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