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文学作品自身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同读者因其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的不同会对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因而如何较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在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以接受美学、对话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就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谈谈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期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本论文分三部分。引言对多元解读进行界定,明确多元解读的意义,梳理中学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第一章中学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存在的可能性和理论基础,从多元解读符合语文新课程的要求、多元解读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多元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三个方面谈多元解读存在的可能性,然后明确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看中学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出现的误区及原因。从教师层面来看,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本身素质的欠缺、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等误区和原因;从学生层面来看,有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取向、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欠缺、学生脱离文本的任意解读等误区和原因。第三章重点谈中学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探讨。从教师在多元解读教学中的作为来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摆脱束缚”“提高文学素养,读透文本”“重视预设生成,灵活调控”“把握提问环节,整体感知”“明确比较目的,适度拓展”;从学生在多元解读教学中的作为来看,学生要把握好“读”、“问”、“品”三个步骤;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来看,要从教师“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价值引导”“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合作学习几个方面来把握。笔者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教学中进行多元解读的尝试,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语文课成了学生畅所欲言的课堂,学生的语文成绩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