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草危害是目前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它与流行疾病和日渐增长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肺癌、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若不实施有效的控烟措施,全球每年死于烟草的人数将由1998年的400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100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因疟疾、母婴疾病和结核病造成死亡的总和。而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13.5亿人口中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因吸烟或被动吸烟死亡的人数逐年上涨,控烟行动迫在眉睫。由于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和健康的特殊关系,医务人员的吸烟和控烟行为必然影响着其他社会人群,这决定了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在其他公共场所前开展全面的控烟工作,无烟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将会为社会共同创建无烟环境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因此,通过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控烟干预效果,针对医务人员吸烟行为、烟害认识、提供戒烟服务及医疗机构的无烟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干预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将对吉林省的烟草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对吉林省医疗卫生机构的控烟干预工作进行效果评价,并针对评价效果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的推广控烟措施,不断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的控烟工作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全民控烟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方法】对医疗机构及机构内的医务人员实行为期6个月的控烟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后分别开展一次基线和终末的问卷调查,利用干预前后的调查数据对控烟效果进行评价。首先抽取3787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其吸烟及控烟行为、烟害知识、戒烟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控烟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通过观察法对50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无烟环境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拦截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就医患者,对医生戒烟服务和无烟环境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为期6个月的控烟干预,医务人员的整体吸烟率由15.4%降为13.5%,其中男性吸烟率由44.2%降到37.6%,女性吸烟率干预前后均为0.4%;吸烟年龄段在30~40岁之间的由干预前的15.6%降为11.3%,在40~50岁的吸烟人群由干预前的24.3%降为17.1%;婚姻状况已婚的吸烟率由干预前的15.2%降为14.1%;学历为中专以下的吸烟率由干预前的19.7%下降为17.0%,大专以上的吸烟率由干预前的13.8下降为12.5%;后勤岗位的医务人员吸烟率由干预前的37.6%降为29.5%;在吸烟的医务人员中戒烟者由44.8%上升到干预后的51.5%;自身健康干预前后均为戒烟的主要原因,干预前后均占90%以上;医生建议吸烟患者戒烟的比例由33.8%提高到54.7%,推荐戒烟门诊的比例由0.7%提高到18.8%;但在对吸烟与疾病的相关性认识上,对吸烟与骨质疏松、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干预后机构为无烟场所的比例由之前的20%上升为40%,机构有禁烟规定和禁烟标志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18%和74%上升为100%,机构有控烟宣传资料的比例由28%增加为96%,机构内销售烟草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6%降为2%,疾控中心在干预后完全达到无烟机构的标准。【结论】通过6个月的控烟干预,医务人员的整体吸烟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戒烟比例有所上升,但男性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仍需要控制,医务人员对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的认识仍存在不足,医生提供戒烟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干预后机构有禁烟规定和禁烟标志的比例能达到100%,对机构内销售烟草有所控制,医疗卫生机构的创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应通过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从科室、岗位和性别等吸烟影响因素入手,积极宣传控烟知识,充分运用有效资源,加强控烟工作的执行力度,更好的开展医疗机构的控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