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业和畜牧业碳收支估算是区域碳减排的基础工作,对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法、农牧业碳吸收参数估算法、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法、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沐川县近21年来(1996-2016)及各乡镇近13年来(2004-2016)农牧业生产碳收支及碳可持续指数进行估算及乡镇差异研究。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农牧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沐川县近21年来农业结构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分别占49.50%、32.80%),种植业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中水田、旱地比重较接近(分别占54.25%、45.75%)。近21年来该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明显,经济作物呈增加之势。复种指数略有上升,平均值为246.71%。农作物单产呈增加趋势,但波动较大,其中小麦单产变异系数达0.72。单位耕地面积农资投入量均呈增加之势。该县畜禽除牛的饲养量下降外,其他畜禽均有增加。沐川县农牧业区域差异明显,北部平坝地区各乡镇农牧业生产水平较高。(2)沐川县近21年来农牧业年均碳吸收量为10.04万吨,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吸收强度波动上升(年均值为7.03吨/公顷)。农作物、牧草地碳吸收量各占99.86%、0.14%,前者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农作物碳吸收量以大春粮食作物(69.54%)为主,各作物中水稻占38.91%。农牧业年均碳排放量为3.52万吨,呈波动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上升之势(年均值为2.46吨/公顷)。该县农牧业碳排放以稻田、畜禽为主(各占41.57%、33.26%)。稻田排放以冬水田(生长期)为主(48.16%);农资投入碳排放以化肥为主(76.27%);畜禽碳排放以牛(49.04%)、猪(35.06%)为主。年均净碳吸收量为6.52万吨,下降1.50%。净碳吸收强度为4.56吨/公顷,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碳可持续指数为1.87,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3)就碳收支的乡镇差异而言,西南、中东部碳吸收强度较大(最大值在利店镇,达9.53吨/公顷),多数乡镇碳吸收强度介于5.00-6.00吨/公顷之间。东北地区乡镇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地区(最大值为大楠镇2.57吨/公顷)。多数乡镇碳排放强度大于2.00吨/公顷,且集中于偏北部。年均单位耕地面积净碳吸收强度最大为利店镇(7.74吨/公顷)。多数乡镇净碳吸收强度存在上升。大多乡镇碳可持续指数小于3.50。(4)沐川县农牧业碳收支存在的问题:随着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该县碳吸收量随之下降;52.63%的乡镇碳吸收强度存在下降;农牧业碳收支区域差异较大。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应着重对主要碳源、排放量较大的地区改进生产方式,推广低碳技术。如调整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改进稻田耕作方式和技术,稳定和提高农牧业碳吸收,减少稻田碳排放;改良畜禽养殖技术,推进规模化养殖;大力推广农资投入节约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政府引导,积极改变农户农地利用观念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