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的死亡率占首位,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卵巢癌治疗的手术技巧和化疗方案也得到不断提高,但术后出现的以铂类为主的化疗药物耐药,严重影响了卵巢癌患者治疗预后,导致治疗失败及疾病复发。目前铂类耐药的机制还不明确,Vijay Alla等提出E2F1-p73/DNp73-miR-205轴可以认为是化疗耐药的关键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降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体外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可以减小肿瘤在卵巢癌移植模型中的体积,且药物作用后在肿瘤细胞中E2F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下调,另外,在肺癌中吲哚美辛可能对抗奥沙利铂所引起的耐药,起逆转铂类耐药的作用。E2F1是E2F家族中独特的成员,其基本功能是参与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调控,同时也可通过p53依赖通路及p53非依赖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并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肿瘤的关系密切。E2F1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上两种作用的平衡,并且与试验条件和器官特异性有关。研究发现E2F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较高,非甾体抗炎药作用后卵巢癌组织中E2F1的表达降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中E2F1的表达如何及非甾体抗炎药作用后其表达如何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应用MTT检测药物对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作用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的凋亡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卵巢癌细胞COC1和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细胞中E2F1的表达情况。旨在初步探讨低浓度双氯芬酸及双氯芬酸联合顺铂对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双氯芬酸作用后E2F1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为寻找铂类耐药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应用MTT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双氯芬酸单药、顺铂单药及顺铂联合双氯芬酸作用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的生长抑制率及其对顺铂的半数抑菌浓度(IC50)和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卵巢癌细胞COC1及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中E2F1表达情况,检测不同浓度的双氯芬酸作用48h后及浓度为50mol/L的双氯芬酸作用72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中E2F1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双氯芬酸单药作用48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的生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药物浓度10mol/L、30mol/L、50mol/L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浓度70mol/L、90mol/L与以上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顺铂单药作用48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对顺铂的IC50=8.39g/ml,顺铂联合双氯芬酸作用48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对顺铂的IC50=4.35g/ml,两者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浓度为50mol/L的双氯芬酸单药作用48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细胞凋亡率=(2.850.37)%,浓度为4g/ml的顺铂单药作用48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细胞凋亡率=(12.740.45)%,顺铂联合双氯芬酸作用48h后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细胞凋亡率=(23.780.49)%,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E2F1在卵巢癌细胞COC1中的表达量较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中的表达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在不同浓度的双氯芬酸作用48h后,E2F1在细胞中的表达量减少,且双氯芬酸浓度越大E2F1表达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发现当双氯芬酸浓度在50mol/L时E2F1表达量减少最明显。6、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在50mol/L双氯芬酸作用72h后,E2F1在细胞中的表达量较作用48h后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浓度双氯芬酸对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无明显杀伤作用。2、双氯芬酸可以增加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凋亡率。3、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中E2F1的表达比卵巢癌细胞COC1中的表达高, E2F1的高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4、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中E2F1的表达对双氯芬酸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双氯芬酸增加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COC1/DDP对顺铂的敏感性可能与E2F1表达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