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某交通肇事案评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某交通肇事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刑事责任的主体,是前车司机还是后车司机还是两者。二是关于定性及量刑情节方面:第一种观点:颜某不构成犯罪,后车司机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第二种观点:颜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后车司机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第三种观点:颜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后车司机无罪。第四种观点:颜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具有逃逸和自首情节),后车司机无罪。第五种观点:与第四种观点基本相同,但否定颜某成立自首情节。第六种观点:颜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后车司机无罪。第七种观点:两司机都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经评析后认为,本案刑事责任主体是前车司机颜某,因为后车司机的碾压行为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可能是正常的介入因素。那么也就不可能中断颜某的肇事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在定性及量刑情节方面,赞成第四种观点。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应优先适用交通肇事罪。二是交通肇事罪与交通肇事案件中的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无论肇事的时候还是逃逸的时候,主观方面都是“过失”,而后者,行为人肇事的时候是过失,但对被害人死亡结果认识却是“间接故意”。三是无法证明被害人死亡是肇事行为所致还是逃逸行为所致时,处理上,要遵循有利于嫌疑人的原则,一般不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四是交通肇事案件中“逃逸”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其他文献
比较了风电场常见的3种并网方式,分别讨论了适用于风电接入的模块化多电平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启动控制策略及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自身的启动控制,设计了稳态运行时的模块化多
皮亚杰所谓的“反省抽象”是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逻辑—数学范畴”的个体发生机制。但它并未得到细致刻画和实证研究。这是皮亚杰理论的一个不足和缺憾。 本研究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沥青路面已进入维修阶段,泡沫沥青的应用,使得维修方案得以环保、节能、经济。
无线射频电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如何防止和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就成为设计射频电路PCB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针对我司一款Nelco-N4350-13RF与TU-862T混压样品制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OTC),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2种草本植物西川韭(Alllium xichuanense)与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生殖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短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CAD已不仅仅局限于进行二维图纸设计,而是能够建立真实地反映系统的三维实体模型,并且可以将多个三维实体模
目的:观察肛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统计我科自2008年-2011年3年间肛瘘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诱发因素等;结果肛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中青